二、中國大旱非孤例 短期之內旱情難緩
1、北方大旱特點有四 短期內恐難根本性改變
2月6日,中國氣象局預測减灾司司長翟盤茂指出,從目前情况來看,中國當前的氣象乾旱在短時間內不容易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據悉,這次氣象乾旱的主要特點,是降水持續偏少,無雨日多;整個時段的平均氣溫高,土壤失墒快;在整個過程中,氣溫起伏大,旱凍相叠加;再一個是乾旱範圍廣,影響大。(北京人民網)
對于旱情還將持續多久,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張培群表示,雖然2月份華北、黃淮等地降水過程能緩解旱情加劇勢頭,但由于氣象乾旱的大氣環流條件短期內不會有根本改變,旱情將一直持續至3月份。(北京《新京報》)
從權威氣象和農業部門的分析看,此輪北方大範圍乾旱的直接原因是降水大幅偏少,可是如果以歷史的眼光觀察,旱灾的間隔縮短、灾情的來而複往,仍然可見環境惡化後的自然報復規律。大自然的規律人力難抗,多年的環境掠奪和生態破壞,冰凍三尺非一日所能融,在環境保護日益關注與强化的當下,也亟需從更多的領域探尋遏制天灾的對策,尤其是人類自身的抗灾能力。(陝西《華商報》)
2、北方大旱幷非孤例 不能認定全球氣候异常
據瞭解,這次中國多省市遭遇大規模乾旱幷不是孤例。亞洲地區,包括東南亞地區、中南半島的越南、緬甸等地,從11月、12月開始降水都比較少,都屬于比較乾旱的地區。這是由于來自于南海太平洋的水汽輸送,以及從印度洋、孟加拉灣過來的水汽輸送比較弱,造成了中南半島、印度次大陸出現比較嚴重的少雨和乾旱情况。而相反,在西半球、北美等地暴風雨比較强。(上海《新聞晚報》)
這次乾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8年春節期間,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遭遇的冰凍雨雪極端天氣。當時,南方各省受損嚴重,其中,因灾死亡達到129人,農作物絕收2536萬畝,因灾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516.5億。
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首席科學家張稱意說,雖然這麽大範圍的乾旱已經構成一次氣候异常事件,但不能認定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導致了此次大旱,“氣候不變化也會出現旱澇等灾害,這是氣候本身特有的一種表現。這次肯定是環流异常,但每一次極端氣候事件與氣候變化的聯繫,以及影響有多大,也是科學界一直在探討和困惑的問題”。(廣東《21世紀經濟報道》)
3、降水預報準確率低 乾旱預警仍是世界難題
極端乾旱天氣也引起學界對乾旱預報的關注。上海師範大學城市生態與環境修復重點實驗室主任康建成透露,國際氣候變化組織一個最主要的國際氣候計劃研究就是,未來10到20年把年際預報做出來,“能不能做得到很難說,但大家都在往這個方面努力”。
康建成表示,乾旱是因爲降水少,學界大部分人都講溫度變化,講降水變化較少,那是因爲降水預報十分困難。比如,在降水方面,今年的梅雨季節到底是早來晚來,降雨量多少,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但是現在做起來難度相當大,“雖然事後有對氣象灾害做出分析,但事前預報做不到”。
他表示,目前,在氣候預報方面,國內相比國際還是要差很多年,可以說整個大的模型和思路還是在拿國外的資料在做,也沒有形成一個好的體系。(廣東《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