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糧食安全有保障 西方唱衰不了中國
1、渲染旱情一味唱衰 西方低估中國應對能力
中國當前的頭等大事無疑就是兩個字:抗旱。即便在糧食儲備充足的中國,也沒有人敢小看這場50年不遇的大旱。但連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旱灾的關注和擔心,比中國人還要多。有擔心國際糧價上漲的,有擔心中國農民遭受失業和旱情雙重打擊的,有預言中國將因此出現社會動蕩的,甚至發揮想像力,認爲中國這場旱情會演變成沙塵暴刮向韓國和日本。
中國是全球大陸季風帶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天氣的不確定性極高,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也經常是不澇就旱,幾乎就沒有過全境的風調雨順,去年中國的自然灾害尤其多。但中國從來就不是哭哭啼啼、不知所措的國家,今年也不會是。(北京《環球時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爲,這次旱情發生在小麥主産區,又碰上小麥生長期,在近幾年算是比較嚴重的,但幷不罕見。中國是自然灾害頻發的國家,每年農作物的受害面積基本都在1/3以上,其中旱灾大概占60%。“中國幾乎沒有哪一年不旱”,甚至“1997年的旱情比今年嚴重”,因爲當時已是連續多年乾旱。李國祥曾去加拿大調研,他看到,當地遇到旱情,就放任不管,沒有人去忙著灌溉。但中國就不行,自然灾害一直是中國發展的制約因素,中國的歷史從某個角度說,也是一部與灾難抗爭的歷史。(北京人民網)
2、糧食安全幷無大礙 今年糧食價格不會暴漲
中國社會科學院糧食問題專家李國祥强調,由于中國糧食出現連續5年豐産,加上冬小麥占糧食總産量比例不高,“不至于會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也不會造成今年糧食價格暴漲。但部分專家從所得收入角度認爲,今年宏觀經濟不佳、經濟增長壓力大,冬小麥歉收將直接衝擊農業大省農民收入,“問題不在糧食,在收入”。(臺灣《中國時報》)
對于不少西方媒體在報道中誇大這次旱情的影響,幷借機唱衰中國,李國祥表示,這次旱情不會對中國糧食産量有太大的影響,更談不上影響中國經濟基本面。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一直解决得比較好,中國已經連續5年豐收,糧食儲備比較充足。去年世界鬧糧荒,中國就一點事都沒有。據他所知,由于各級政府帶領農民極力抗旱,95%的小麥不會受到明顯影響,“旱情完全在可控範圍之內”。即便小麥减産,國際市場的利用空間也相當大。因爲2008年到2009年,世界小麥增長12%。中國的小麥産量大約爲1億噸,占世界小麥總産量不到20%,說國際糧食價格會因中國乾旱而“暴漲”,是誇大其辭。(北京《環球時報》)
3、西方媒體危言聳聽 旱灾不會誘發社會動蕩
除了描述中國當前的旱情之外,一些西方媒體意猶未盡,又就此問題做了一些西方式的聯想。讓人不解的是,西方的記者們爲什麽動輒就把中國往“亂”的方向猜。
美國《時代》雜志2月6日報道說,中國政府花巨資救灾抗旱,但可能“不足以斑竹數以百萬計回鄉的失業農民工”。報道稱,由于全球經濟危機,中國沿海地區大批企業關閉和裁員,來自農村地區的農民工返回家園,當地政府曾希望農業可以吸收一些人再就業,但乾旱無疑將加劇農村的失業,因爲耕地是大多數農民工失去城市工作後唯一的希望。隨著整體經濟的進一步放緩,“這種情况可能會變得更糟”。日本《讀賣新聞》刊登中國土地乾裂的照片,報道稱雖然現在中國領導人正在抓緊提高農民收入,促進消費等,但是如果乾旱繼續擴大,“很可能動搖農村和中國經濟”。有的媒體用了更直白的表述,路透社說:“數以百萬計的打工者回到鄉下有可能引發社會動亂,而旱情加劇了這樣的趨勢。”韓國《韓國日報》7日稱,中國領導人擔心,在經濟不景氣情况下發生乾旱“可能使民心生變”。(北京中國日報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中國農民的收入主要是務工收入,今年就業形勢不好,這方面收入確實下降,但受旱情影響的人不會那麽多。同時,爲應對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在去年下半年提高了糧價,可以抵消小麥减查的影響幅度。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則稱,中國這次旱情正好發生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的特殊時期,不少西方媒體借機放大報道也“可以理解”。西方國家或者國小,或者人口少,很容易因一點事情而驚慌失措,很多人完全想像不出,中華民族在勢力上經歷過多少大旱大澇,才頑强地走到今天。“多難興邦”這個詞中國人體會深刻,而西方人根本就不懂得。按照西方對中國旱灾的社會代價估算,中國不知道要亡過多少回。(北京《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