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雙邊關係觸底 朝鮮韓國撕破臉
1、雙方劍拔弩張 朝韓關係全面倒退
最近,突然發生的“天安艦事件”使朝鮮半島局勢重又緊張,韓國公布了事件的調查結果,將矛頭直接指向朝鮮,並宣布了在軍事、外交、經濟、南北關係等各個領域對朝鮮施壓和制裁的措施,朝韓關係急轉直下,出現了全面倒退的局面。(香港中評網)
以往,南、北雙方的海軍曾多次在該海域發生衝突。但是,經濟和技術實力都占有絕對優勢的韓國海軍依仗強大的海上優勢,在以往基本都是占便宜的,而弱小得多的朝鮮海軍一直處於被壓制的狀態,吃虧的總是北方。加之背後有美國撐腰,所以韓國海軍向來沒把朝鮮海軍放在眼裡,一直在當地有絕對的優越感。而本次,韓國一艘輕型導彈護衛艦在該海域被擊沉,韓國海軍遭遇了多年來未曾有過的慘重損失。(北京中華網)
5月20日,韓國政府正式頒布“天安”號事件的真相後,又相繼發布了一系列以“報復”為基礎的對朝遏制新政策。5月25日,韓國政府決定重新認定朝鮮為頭號敵人,中斷六年之久的大喇叭宣傳戰也重新啟動,2000年以來韓朝雙方苦心經營的緩和成果幾乎喪失殆盡。(北京《經濟觀察報》)
2、韓國改變策略 朝鮮再成最大威脅
天安艦沉沒事故發生後,韓國軍方將“朝鮮對韓國的威脅”視為增強戰力的首要依據,並決定重新調整現有的計劃。
之前,韓國軍方制定“戰力需求及戰力增強調整計劃”時,比起來自朝鮮的威脅更擔憂中國、日本等可預測的潛在威脅。戰力需求計劃是以韓國各軍種申請的戰力需求為基礎判斷全體需求。而戰力增強調整計劃則是以戰力需求為基礎決定增強使用戰力的對象。(韓國《東亞日報》)
韓國軍方負責人20日表示:“由於天安艦沉沒事件,軍方決定從威脅分析開始調整全盤計劃。通過這一次事件發現,朝鮮的軍事力、核彈與導彈等大規模殺傷武器、前線布置軍事力、局部挑釁等來自朝鮮的威脅最大。” (北京《環球時報》)
3、欠缺有效手段 韓國料將無計可施
5月19日,韓國政府向中國、俄羅斯、日本等三十多個國家說明了“天安號”護衛艦調查的結果。20日,韓國政府將把調查結果正式對外發布。據可靠消息,韓國政府將明確認定朝鮮對天安艦的沉沒負有責任。韓方的調查結果不會出人意料,但從天安艦的沉沒到調查結果的正式公布歷時五十五天,耗時之長令人驚訝,折射出韓國的難言之隱。《華盛頓郵報》網絡版15日分析說:“但即使該事故被證實是朝鮮所為,韓國政府也幾乎沒有有效的應對手段。” (北京《環球時報》)
天安號事件是韓國歷史上的並不多見的大慘劇,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無不震驚。韓國內部的反應不一,對政府應採取的政策也意見雜陳。李明博政府不得不花大氣力彌合內部分歧、協調立場,並要煞費苦心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反擊措施。然而,韓國政府的政策選擇並不很多:進行越界軍事報復的可能性很低,一來把“先軍政治”奉為圭臬的朝鮮軍力還比較強大,打朝鮮,韓國很難占到便宜,二來韓國人、美國人都不願意打仗;經濟制裁的手段也有限,除了凍結與朝十分有限的經濟往來,暫停韓國遊客對朝鮮的訪問,韓國就沒有多少經濟牌可打;對韓國政府而言,目前較為可行的辦法是把問題交到安理會,謀求安理會再通過一個新的譴責或制裁朝鮮的決議,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也絕非易事,即便有新的決議通過,對本來已十分孤立的朝鮮而言,其作用也將十分有限。因此,韓國政府面對手中有限的政策選擇,不得不花功夫逐一進行仔細的而又反覆的評估。
延遲發布調查結果,反映了韓國“以調查換時間”的基本考慮。從技術上講,迅速斷定天安號艦沉沒的原因並不很難,但韓國卻遲遲沒有發布正式的調查報告,主要因為韓國需要較多的時間為回擊朝鮮做準備。首先,韓國需要時間組建一支有一定公信力的國際性調查團隊,他們“客觀的、科學的”的調查結果將成為韓國說服別國支持的重要依據。5月17日,李明博與奧巴馬在通話中共同強調“這一事件的調查不能遺漏任何細節”。5月19日,李明博通過電話向日本首相鳩山言之鑿鑿地表示,韓方出示的證據“世界上將不會有任何國家和個人提出質疑。”韓國政府對調查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其次,韓國需要時間聯絡盟友,協調他們的政策立場。事發後,韓國大小官員走馬燈一樣出入華盛頓、東京,韓外長柳明桓甚至不遠千里到歐洲向北約高官通報情況,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盟國的支持。最後,韓國更需要時間謀求中國、俄羅斯等國的支持。此階段韓方的諸多外交訴求中,中國的支持或諒解是關鍵之關鍵,韓方如要把天安艦事件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中國外交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為此,韓方多次向中方通報天安艦調查情況。5月15日,在中日韓第四次外長會議上,柳明桓又向中國外長楊潔篪進一步陳述了調查的最新進展。(北京《經濟觀察報》)
總而言之,這些難言之隱反映出韓國在與朝鮮競爭對抗過程當中所暴露出來的一種政策上的無奈。這種無奈不僅源於自身有限的軍事實力以及與之相關的有限的政策選擇,而且也緣於東北亞地區主要國家間不同的政策目標。儘管前段時間,韓政府緊鑼密鼓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要真正讓朝鮮感到“痛”,並為其所認定的軍事冒險付出代價,韓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香港中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