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歷史遺留問題 柏威夏寺幾經易手
柏威夏寺這座擁有900多年歷史的古寺在兩國民衆間擁有極高宗教地位和藝術地位,兩國因這座古寺而產生的爭端已有數十年之久。(上海《新聞晨報》)
柏威夏古寺本是柬埔寨建造,代表了柬國文化
柏威夏古寺是一座山岳寺院, 始建於公元889年的柬埔寨吳哥王朝第四代君主耶索華曼一世時代。寺廟依山而建,地址在一個高達500多米的山崖上。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柬埔寨的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湖泊洞裡薩湖。可以說,柏威夏寺占據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
柏威夏古寺歷經吳哥時期多代君王的努力,耗時200餘年才得已竣工,是最富文化內涵和藝術性的吳哥時期古寺,柬埔寨人把它視為柬埔寨吳哥文化重要象徵之一。在柬埔寨新發行的貨幣上,就印著柏威夏古寺圖像。
十八世紀末,泰國趁亂瓜分柬埔寨,並獲得柏威夏古寺主權
吳哥王朝在14世紀以後逐漸衰落,1431年吳哥被泰人建立的阿瑜陀耶王國的軍隊攻占後,柬埔寨國勢更是江河日下。18世紀末,泰國國王拉瑪一世趁柬埔寨內亂和越南合夥瓜分了柬埔寨,泰國獲得柬埔寨一半的宗主權,居高臨下的柏威夏古寺也因戰略地位的重要,連同周圍4.6平方公裡土地,在1796年被直接劃入泰國版圖,泰國人稱之為“考帕威寒山神廟”。
法國殖民柬埔寨後,泰國被迫割讓柏威夏古寺
19世紀60年代以後,法國不斷擴大對印度支那(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個國家)的侵略,於1863年迫使柬埔寨國王諾羅敦簽訂《法柬條約》,使柬埔寨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1867年,法國又迫使暹羅(泰國)簽訂《法暹條約》,使暹羅放棄對柬埔寨的全部宗主權。法國為了擴大在印度支那半島的殖民統治,並且為了和已經統治了緬甸的英國殖民主義者爭奪,繼續從東部向暹羅逼進。在1885年英國侵占整個緬甸後,1893年法國以戰爭相威脅,逼迫暹羅(泰國)簽訂條約,把湄公河以東地區劃歸法國。
按照《法暹條約》,柏威夏古寺應在泰國境內,但由於神廟處於戰略制高點,負責勘界的法國軍官在地圖上作弊,故意塗改分界綫,讓柏威夏古寺被劃在法屬暹羅一方,而這個小動作在當時卻瞞過了急於簽約、地圖知識匱乏的泰方。
二戰後,泰國在日本幫助下重新奪回柏威夏神廟
法國在1940年初被納粹德國軍隊占領,泰國頌堪軍政府乘機要求法國歸還根據1893年條約割占的泰國領土。法國盡管在歐洲已經戰敗,但在印度支那還照樣統治它的殖民地,並且緊緊地抓住它們不放。
1941年1月9日,泰軍向法屬高棉發動進攻,陸軍的主攻方向正是帕威夏。此次戰役很快以泰軍水、陸慘敗告終,成為泰國引入日軍並加入軸心國的重要導火索。此時的泰國政府已經與日本結盟,通過日本向法國政府施加壓力。
法泰雙方於1941年1月28日停火,在日本東京開始談判,並於1941年3月11日在日本東京簽署了《法泰條約》,法國維希政府被迫向泰國割讓湄公河東岸的土地,其中不僅包括帕威夏,且割讓領土的儀式就在神廟中舉行。
1962年,海牙國際法院宣布柬埔寨對神廟擁有歸屬權
1962年,海牙國際法院宣布支持柬埔寨對神廟的要求,但既沒有對周邊4.6平方公裡爭議領土歸屬作判斷,又將神廟最方便的一條入口劃給泰國,邊界綫被劃在該入口通往神廟的第186級台階上。這樣一來,盡管神廟屬於柬埔寨控制,泰國卻握住了通往神廟的主通道。雖然泰國宣布保留意見,還是簽字畫押並撤出了軍隊。(北京國際在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