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越反越恐 “後拉登時代”考驗美國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07 07:48:38  


 
二、急于斬首拉登 美國解近憂欠遠慮

1、擊斃而非活捉 美國急躁心態暴露無餘

  其實,稍稍注意之前的新聞就不難發現,美國中央情報局已在數月前就鎖定了拉登的行踪。去年10月27日,本.拉登發表將對法國發動恐怖襲擊的錄音被證實之際,北約一名高級官員就曾透露,“拉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藏匿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山洞裡,而是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住所內。”

  按照常理,一旦獲得本.拉登行踪,美國會迅速出擊。然而,美國之所以選擇4月25日才下手,正是為了配合北約空襲卡扎菲的時間,以取得“雙斬首”的戰績。但結局並不理想。北約軍隊斬首卡扎菲失敗,僅擊斃卡扎菲之子和其未成年的3個孫子,不僅導致北約斬首行動的合法性受到質疑,更使一些默認西方軍事干預的中立國家和中間力量質疑北約行動的正義性。與斬首卡扎菲相比,擊斃本.拉登與其說是為了消除恐怖主義威脅,倒不如說是美國的一次快意恩仇。(北京《中國青年報》)

  本.拉登在巴基斯坦的住所是位於首都伊斯蘭堡附近阿伯塔巴德的一處寬大住宅,與當年薩達姆藏身的地洞相比有天壤之別。然而,美軍此次未能重演當年活捉薩達姆的一幕。

  這次美軍特種部隊的斬首行動,從戰術上看堪稱組織精密,乾淨利落。但如果能夠活捉本.拉登,並對其公開審判,其政治效果要比一槍斃命好得多。如今美國的做法可能帶來的恐怖主義報復將增大國際安全的風險,增大全球反恐的成本。(新加坡《海峽時報》)

  更重要的是,美國這種做法,既不符合西方民主價值觀,也不符合伊斯蘭世界改革的政治需要。在橫跨北非與中東的整個劇變過程中,美國欲將自身模式和秩序強加于伊斯蘭世界,體現了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美國通過以暴制暴手段來維持局面的行為只能導致進一步的混亂和衝突。(韓國《朝鮮日報》)


2、“斬首”重重迷霧 美方信息前言不對後語

  “原計劃準備活捉拉登,但因拉登開槍拒捕,只能將他擊斃。”“美國有個政策,就是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發現本.拉登就要直接消滅。”在美軍擊殺拉登後,關於為何是“殺死”,而不是“逮捕”的疑問迅速流傳開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而就在拉登死後3日裡,美國官方對40分鐘行動細節進行反覆修改,信息發布前後矛盾,讓世界大惑。(香港《文匯報》)

  整個擊殺行動中引爆最大爭議的仍是拉登被擊斃時是否持有武器。美國國內外都有人質疑,如果拉登在最後一刻確實手無寸鐵,那他就應該被緝拿並接受法律審判。多位美國官員4日為擊斃拉登的行為辯護,稱美軍突擊隊員當場擊斃拉登“是為了防止他企圖拿起身邊的武器反抗”。這些官員還稱,在拉登藏身處“發現了大批武器”。然而卡尼又糾正說,拉登被擊斃時未持武器。拉登12歲的女兒作為現場目擊者,向巴基斯坦官員透露了擊殺行動的又一個版本。她聲稱拉登先被美軍突擊隊活捉,然後再將他在其家人面前槍殺。她的證言掀起了更大波瀾。(廣東《南方日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偉認為,當前,美方通過媒體所透露出來的各種信息“真假都有”。關於本.拉登基地組織的一些信息、美巴的反恐合作、這次殺死拉登行動的具體細節,在各種媒體的信息發布中都能看出很多矛盾之處,以及撲朔迷離的地方。這可能是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慮。因為美方很可能會選擇一些有利于自身的信息來發布。(北京《世界新聞報》)


3、海葬適得其反 北阿拉伯海成“殉道之海”

  “一代巨匪”本.拉登命喪巴基斯坦,美國總統奧巴馬忙不迭地以勝利者姿態將消息通報全世界。當其聲音尚在人們耳邊迴響,美國已大動干戈地用“卡爾•文森”航母將拉登尸體葬入了北阿拉伯海。在為拉登舉行的“葬禮”上有軍樂隊和禮炮相伴,華盛頓對這位恐怖大亨絲毫不敢怠慢,讓他走得還算風光體面。謹慎的背後是對伊斯蘭世界民意的敬畏以及對拉登身後留下的基地組織的恐懼。(北京《中國經營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偉表示,奧巴馬在反恐,特別在對本.拉登的問題上,除了具體的反恐戰略考慮外,還要考慮到政治上的影響。所以,在奧巴馬的講話中可以看出,他強調美國反恐並不是要與整個伊斯蘭世界為敵。因為伊斯蘭教的傳統是在人去世後的24小時內就要下葬,美國也就迅速為本.拉登舉行了葬禮。此外,美方顯然也擔心如果土葬,土葬地點會成為恐怖分子的朝拜地,成為聚集恐怖勢力的地方。(北京《世界新聞報》)

  但是,英國劍橋大學神學院講師、伊斯蘭研究學者阿卜杜勒•哈基姆•穆拉德表示,本.拉登沒有被生擒讓人十分失望,而將他葬入海中的做法更是起了反作用。“美國人把他葬入海中,可能已經創造了一種‘聖陵’。一些極端分子已把把北阿拉伯海稱作‘殉道者之海’。”他說,“由於穆斯林通常會將神聖的概念擴散到大片區域,很有可能產生一種朝聖方式,即極端分子們站在海灘上,冥想著他們這位已故英雄的美德。”(英國《每日郵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