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的出路在聯合與改革 |
中評社╱題:歐洲的希望之途 作者:裘元倫(北京),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原歐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舊大陸”已被唱衰一百年
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陰影下,北半球多國不少媒體都在高調唱衰歐洲,其中有的已在為歐元、歐元區和歐盟提前奏起了安魂曲。筆者從來不認同這類論調和預測。
自哥倫布1492-1504年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後,歐洲常常被人俗稱為“舊大陸”。不過,恰恰在這片“老舊”的土地上,以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為發端,後經展延數百年的一連串戰爭、革命和變革,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產生了現代國家,以及與此相應的現代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和文化,為人類開啟了現代文明之門。建基於此,“歐洲世紀”持續了大約五百年,直至1913年越過其頂點,逐漸被“美國世紀”所替代。自那以來,舊大陸基本上一直處於被唱衰的哀樂聲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標誌著“美國世紀”的牢固確立,舊大陸歐洲的國際地位大大下落。進入21世紀,由於一群後起追趕的新興國家崛起,整個西方、尤其是其中的歐洲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削弱。
然而,歐洲國際地位的下降是相對的。沒有一個西歐國家是絕對衰落的。看看英國,它在失去了廣袤的殖民地和“日不落帝國”桂冠之後,至今依然被公認為世界上重要的發達國家之一;想想德國,它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連戰連敗,國土面積越打越小,今日照樣挺立於世界先進國家之林;再遙望昔日比較落後的南歐與北歐,二戰後,前者也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後者則更成了令人神往的現代化最宜居之地。歐洲的財富至今還遠遠多於美國,更不必說其他地區和國家了。
更值得強調的是,雖然“歐洲世紀”早已逝去,歐洲在某些方面依然是人類進步事業的先行者。二戰後,歐洲有兩大創新,即一體化和社會福利制度。在過去的五、六十年裡,每每歐洲人在聯合的道路上邁出腳步時,不少人總是預言“他們成不了”。然而,歐洲人還是一件一件做成了。是的,他們很吃力。次次爭,回回吵。但是,人們不應忘卻,西歐是一個民族國家典型、民主國家集中的地區。“民族特徵”是一條很難邁過的門檻,而“民主國家”更是一種十分“麻煩”的制度。因此歐洲聯合只能一步一步朝前走。歐洲一體化為建設一種全新的國家間關係提供了一個新的範本,即使最終證明它只是嘗試性的。在國內社會關係方面,二戰後,在一系列內外因素的促動下,在以往歷史所取得的若干成就的基礎上,又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西歐一些國家建成了比較全面的社會福利制度,普遍實現了相對的社會公平與公正,形成了現代“歐洲模式”。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第一次。它也表明,歐洲在社會進步發展階段方面,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頭。目前歐洲所面臨的債務危機困境,並不能抹煞這兩項創新的巨大成就和積極本質。總而言之,即使目前形態的歐元、歐元區和歐盟在這場危機中通統垮台,也決不意味著歐洲就“死定了”,歐洲人一定能找到新路,走出泥潭,向著復興。
歐洲當前的第一要務是“滅火”
自從2009/2010年之交肇始於希臘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來,至今已經持續將近兩年未見緩解,反而猶如一場火災,有進一步蔓延與惡化之勢。這場危機有五個原因:第一,2008-2009年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是導致歐洲危機的主要直接原因。第二,歐洲經濟長期低增長、高福利這樣“配對”難以為繼。第三,歐元區制度設計方面的缺陷: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各成員國獨立的財政政策兩相分裂,後果嚴重。第四,德國在歐債問題上的態度影響十分複雜。歐元區國家,包括“危機國”和“施援國”,眼前都將不可避免地經歷數年艱難的時日;但是德國的立場有利於歐洲的未來。第五,國際炒作不斷打擊市場信心,挑撥各方矛盾,對歐債危機起著火上加油的惡劣作用。
歐洲當前的第一要務是給歐債危機“滅火”。歐元區成員國之間有人相互指責於事無補,特別是沒有理由責怪德國“小裡小器”。德國在歐債問題上所持的六點立場事出有因。
德國立場一:歐債危機爆發之初,反對對“危機國”施以援手,認為這樣做違背歐共體章程。這是實情。另外,德國自身的財力也相當有限,本國的債務負擔也並不輕鬆。兩德統一、蘇聯(從原東德)撤軍、歐盟東擴以及經濟危機,已經用去了大約兩萬億美元的德國資金,2010年政府財政赤字也高達GDP的4.5%,公共債務則相當於GDP的83%。德國人最近十年生活不易,從2000年到2009年實際工資下降了4.5%,而1995-2007年12年間德國出口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卻提高了45%,大約為意大利6.6%的7倍。
德國立場二:出於自身和共同利益考慮,德國還是不得不出手救助危機國家,且承當“大頭”,同時對受援國提出嚴厲的條件。德國的這種態度照說是可以理解的。在迄今為止的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4400億歐元中,德國出資1230億歐元,占25%以上。2011年9月29日,德國聯邦議院以絕對多數票通過議案,把德國所承擔的份額從1230億歐元增加到2110億歐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