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軍陸戰隊及裝甲部隊沖上灘頭。(資料圖) |
在建軍80周年之際,中國軍隊在新時期面臨的新變革尤為引人關注。近日,空軍指揮學院教授蘇恩澤少將,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張伊寧少將,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李傑海軍大校,導彈與核戰略專家楊承軍大校,國防大學軍隊建設研究所副所長趙智印大校,二炮後勤某單位部門主任李曉鳳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 本次座談由中國軍事戰略問題專家彭光謙少將主持。
中國軍隊,瞄準世界趨勢
自我超越的80年
蘇恩澤: 中國人民解放軍80年的歷史,是從僅僅關注“中國特點”到瞄準“世界趨勢”的不斷發展的歷史。在我軍實現的歷次重大轉變中,最為明顯的,莫過於從“小米加步槍”到“飛機加大炮”的大幅度跨越了。這種“科技與軍事融合”,正是我軍從關注“中國特點”到瞄準“世界趨勢”轉變的一個里程碑。
今後,“科技與軍事融合”仍是我軍從關注“中國特點”到瞄準“世界趨勢”轉變的新的突破口。美國查理斯中校曾在美國《空軍時報》上發表文章說:海灣戰爭開始,巴格達燈火通明,長達40分鐘才實行燈火管制。為什麼會這樣呢?作者認為,這“顯然是故意的”,即故意讓美國狂轟濫炸,造成平民大量傷亡,以激起美國內和世界的反戰情緒。這一論點正確與否我們暫且不論,但作者隨後的分析卻值得注意:“事實完全出乎薩達姆預料”,比如,穆珊納空軍基地被夷為平地,而一街之隔的火車站卻毫髮未動。作者得出結論:“薩達姆最大的失誤是:沒估計到精確制導”!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軍事指揮家不懂科技就不懂戰爭。
張伊寧:我軍建軍80年的歷史反映了一個事實,這就是我們的軍隊是一個積極進取的軍隊,革命精神非常強、超越精神非常強、自我超越精神非常強。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出現了一股新軍事變革浪潮。但不幸的是,世界新軍事變革並沒有給這個世界帶來和平、穩定和發展。不同於當今世界其他某些國家的軍事變革,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其目的完完全全是為了避免戰爭、維護和平,這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一個根本點。
有一點必須強調,雖然我們軍隊的使命從戰爭年代到和平年代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這種軍事活動的基本要求沒有變。外交上、經濟上可以講共贏,軍事鬥爭領域很難共贏。軍事活動本身是一種暴力,在當今世界當然要慎用,中國也需要和平發展,但是一旦需要動用軍事手段,就只相信勝利。
李傑:總結海軍發展的經驗,可以發現中國各個時期的幾代偉人都提出了建立強大海軍的思想,但只有從1949年開始,建立強大海軍才成為可能。人民海軍歷經近60年的建設與發展,戰鬥力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與世界強國海軍相比,中國的海軍建設,尤其是資訊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與大國地位還不完全相稱。即使在亞太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中國的海上力量也並不占絕對優勢,中國海軍還不具備很強的遠海機動作戰能力。
2005年印尼發生海嘯,中國雖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物資,但因輸送手段不足,很多只能委託他國軍隊轉接運送。近年來,我國國家海洋利益進一步拓展,海洋資源日益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支撐,海洋經濟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海上通道日益成為對外貿易運輸的命脈;而與此同時,我國海洋權益糾紛、海洋領土爭端等所面臨的挑戰也在日益增加,這些都要求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海軍力量。
楊承軍:經過幾十年來的艱苦奮鬥,第二炮兵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導彈武器裝備建設上,實現了更新換代,打擊威力顯著增強,武器命中精度不斷提高,作戰準備反應時間不斷縮短,防衛能力以及機械化、資訊化水準不斷提升,戰場體系和後勤保障、裝備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已經形成了有效的核與常規“雙重威懾、雙重作戰”能力。具備了有效履行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使命的軍事能力。
趙智印: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現在媒體在對安全問題的報導中,對非傳統安全強調過多,比如反恐、環保。事實上,軍事安全問題更應該得到強調,軍事學者不能跟著國際政治學學者跑。新世紀新階段,要求我軍不僅要關注國家生存利益,還要關注國家發展利益;不僅要維護國家領土、領海、領空安全,還要維護電磁空間、太空、海洋和其他方面的國家安全;不僅要應對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面臨的傳統安全威脅,還要應對以恐怖主義為重點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不僅要重視軍事安全、政治安全,還要重視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不僅要維護國家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還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當然,軍隊的天職是打仗,最重要的還是要準備應付各種戰爭。
李曉鳳: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軍的衛勤保障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比如,全軍醫學科技系統先後研製了8大系列108種科技含量高、戰術技術性能好的衛勤裝備,對我軍在未來作戰環境中恢復、保持和提高戰鬥力具有重要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