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惟一的執政黨,是當代中國的政治權力中心。它擁有7000多萬黨員,聚焦了廣大的社會政治精英。沒有黨內民主,中國目前的民主就是一句空話”。
政改試水者
俞可平在《民主是個好東西》中說,民主政治不會自發運轉,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員去推動和實踐。在俞看來,民主及其程式要像他兒時玩過的陀螺那樣轉起來“才好玩”,才有意義。
在四川平昌,民主改革的要求相對於發達地區顯得更為急迫,“一切由黨政組織控制和計劃安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越來越發達的交通、通訊和大眾媒體的發展為村民追求民主權利和維護自身利益提供了有利條件,敢於向黨政組織說‘不’,黨的政權在農村正在受到自己所發動和領導的經濟領域的深刻變革的挑戰”。平昌縣委書記劉謙詳面對著四川西南農村鄉鎮在財務困難和沉重債務中難以發展的窘境。
儘管有十六大擴大黨內民主文件在手,但現實中風險依然存在,四川的改革者們在實踐之初心情也頗為忐忑,但劉謙祥們堅信變革從政治上和良心上都是對的。劉說:“我就是今後不當這個縣委書記,現在也要把公推直選進行下去。”
劉的擔心並非多餘,1998年底的四川遂寧市“步雲直選”中,張錦明等幾位直選的策劃者則做好了“萬一誰進去了,其他人要經常送飯”的準備。張現任雅安市委副書記,她在國內首次公選鎮長、首次直選鄉鎮長、首次進行縣級黨代表直選,還在黨代會內部試行監督、決策、執行三權相互制約等,被稱為十年來基層政改最堅定的實踐者。她的一個信條是:應該做一些比職務更有生命力的事情。
張錦明最初的政改現在看來顯得極為“冒失”,因為她第一次就突破了體制的約束,之後,張在體制內就找到了足夠的空間,她把後來穩健的變革稱作“閃耀著體制內的智慧”。媒體把她稱為集民主價值與黨性于一身的改良者。
平昌縣于2004年進行的變革很順利,9個鄉鎮黨委書記及黨委成員全部公推直選產生。前文提到的蘭草鎮黨委書記馮仁積極備選,最後以微弱優勢取勝。靈山鄉也是改革試點之一,它的黨委書記池春林後來還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曾慶紅彙報了直選情況。
平昌的試驗顯然是擴大黨內民主的典型,它證明瞭“權力來源哪,就向哪負責”。平昌公推直選變過去等額的確認型選舉為差額的競爭性選舉,凡符合條件者都可以自己報名參選。有學者指出,競爭性選舉是民主政治的根本標誌和保證,發展黨內民主首先要建立體現黨員選舉意志的競爭性選舉制度。
如果報名人數超過規定候選人數,還要召開推薦會,其實就是預選。在預選中,不但全體黨員參加,還吸收群眾參與,與黨員一樣有投票權。在平昌9鄉鎮黨委班子公推直選中,共有726名群眾參加了推薦會進行投票。事實上,民主已經從黨內擴及黨外。
在平昌公推直選中,共有2901名黨員,125名外出務工黨員中116名回鄉參加了選舉。筆山鎮樓石村84歲高齡的黨員王平和說,我入黨快滿50年了,像這樣由黨員面對面投票選舉鎮黨委書記和委員還是第一次。
平昌縣鄉鎮黨委班子公推直選在第三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評選過程中,從283個申請項目中脫穎而出,最終獲獎。
江蘇的公推直選則呈現遍地開花之勢。射陽、泗洪、溧陽、宿遷、泰州、新沂、金壇等地都進行了鄉鎮黨委班子公推直選。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勇兵評價說,鄉鎮黨委班子公推直選將對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2006年3月1日,中組部副部長歐陽淞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截至2005年10月,全國一共有13個省的217個鄉鎮開展了“公推直選”的試點。
改革不乏失敗的例子。同樣在2004年,重慶市城口縣坪壩鎮黨委書記魏勝多因實行鎮黨委書記和鎮長直選而被撤職。他的失敗表明,鄉鎮黨委公推直選必須在縣級或以上組織的領導下有序進行。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迄今為止,鄉鎮長直選只在個別地方進行試點,而且試點範圍始終沒有擴大,但鄉鎮黨委書記直選卻蔚為大觀。四川省委組織部即明確要求“各地不得進行鄉鎮長的公推直選試點工作,要把試點工作主要放在鄉鎮黨委書記直選的研究上”。
緣何如此?一個解釋是,鄉鎮長直選涉及全體選民,程式複雜,難以組織和控制,而鄉鎮黨委書記直選只涉及黨員,比較容易組織和控制。
漸進式民主
2005年5月間,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載文《中國將以自己的方式改變》,稱讚中國果斷明智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政治改革。
在國內,以黨內民主推動總體政治體制改革的“黨內民主論”也是受到追捧最多的政改思路之一。有人認為,黨內民主是迄今為止所出現的各種中國問題解決方案中最具可行性、也最有前景的政改之路。
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黨內民主從來不是一種政體類型,憲政民主方是正途。
在俞可平看來,中國的“增量”民主將沿著三條線路穩步推進:一是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二是逐漸由基層民主向高層民主推進;三是由更少的競爭到更多的競爭。他認為,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都與既定的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準相一致。但他同時指出,當具備相應的現實條件時,必須進行突破性的政治變革。
俞可平說,以人為本、人權、法治、私產、政治文明、公民社會、和諧社會,中國政治的這些新發展,都體現著人類社會普遍的政治價值,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權。中國政府的根本目標無疑就是在中國確立一種現代的民主治理體制,保證人民能夠充分實現自己擁有的各種民主權利。
包括黨內民主在內的民主變革其實正在悄然進行。今年3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審議了6次才通過的《物權法》,破天荒地進行了全民討論,舉行了多次聽證會。開門立法使立法工作透明度得到大幅提高。
本屆政府也鼓勵各部委在制定事關群眾利益的重大政策之前舉行聽證,如機票和火車票漲價等。許多地方政府則將對事關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進行聽證制度化。
一些地方政府還引進了西方流行的“協商民主”,作為擴大決策民主化的基本途徑;一些學者和官員甚至試圖將協商民主與中國的政治協商制度結合起來。
2006年全面啟動的省、市、縣、鄉四級黨委集中換屆工作,落實中共黨員和群眾對於幹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將擴大黨內民主貫穿于換屆全過程。
事實上,執政黨權力最高層對民主政治有著清醒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中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宣佈,共產黨執政地位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它只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