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手一卡。
|
“軍人保障卡”,改變我軍傳統保障模式的時代快速而來。
從醫療卡到保障卡的“破冰”之旅——
一次歷時8年的艱辛探索
其實,我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迎接了一個“卡”時代的到來。工資卡、飯卡、加油卡、就醫卡、銀行卡……幾乎每個人都有幾張卡。
2001年初,我軍“軍人保障卡”試點工作邁出歷史性的第一步。總後勤部將“破冰”重任,賦予北京軍區聯勤部駐天津某分部。分部所屬機關、醫院、倉庫,以及聯供、直供的軍兵種部隊的萬餘名官兵、離退休人員、家屬、職工,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當時,儘管歐美幾個發達國家的軍隊已經開始試行憑卡保障,但也均是剛剛起步。接到任務後,怎麼建,如何用,怎樣管,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一切需要從零開始,分部領導感到責任重大。他們對軍人供應保障現狀調查顯示,傳統的軍人供應保障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後勤管理要求。
供應保障依據不够統一。現行官兵後勤供應實力統計、工薪福利、給養供應、被裝發放、醫療就診等,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各成體系。他們在檢查一受供單位的後勤實力時發現,其財務、軍需、衛生等部門都有自己的一套數據和供應系統,與後勤司令部門統計的實力對不上,也說不清。
供應保障工作效率較低。軍隊人員後勤供應基本上還是手工報表統計,有的單位即使採用計算機錄入,也多是單機運行,並未聯網辦公,效率在低水平上徘徊。
超供漏供現象存在。在被裝發放、給養供給等方面,由於數據準確性低,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超供和漏供問題。
軍人保障卡就是要解決後勤保障的難題。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下,他們確立了“以IC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以全軍指揮自動化網為依托,以依卡管理、憑卡供應為目標,實現精細管理、精確保障”的改革藍圖。
隨即,數據中心建設、網絡聯通和信息采集、軟件開發等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
2002年1月1日,分部軍人保障卡辦公室正式成立,依據初具規模的軟件系統,著手開發第一個業務應用功能:持卡就醫。同年5月1日,我軍第一批“軍人保障卡”發放到被保障人手中,官兵上醫院掛號、就診、檢驗、用藥、住(出)院、結算,全部憑卡。它意味著,分部的醫療保障正式邁上信息化軌道。
在艱難的摸索中,“軍人保障卡”一步一個台階地走向成熟。
2002年底,實現依卡供裝功能,保障卡系統可以自動生成和實時下載被裝實力,使被裝供應的預算、計劃、訂購和發放步入高效、精確的新境界。
2003年6月,實現後勤供應實力實時統計功能,依托系統可以進行工薪、衛勤、營房等專業實力的統計、查詢和下載,為各專業保障提供依據和人員信息共享,並支持各專業之間進行實力聯審。
2004年5月,實現後勤供應關係電子化接轉功能,後勤供應關係接轉由過去的紙質憑證變為電子憑證,由人工記錄變為自動轉移,保障信息實現高效無縫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