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http://www.CRNTT.com   2020-12-07 07:52:47


  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構建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重塑鄉風文明,實現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係鄉村持續發展繁榮的內生動力和核心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因此,重構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文化設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文化設施的建立、文化資源的保護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鄉村的規劃、建設環節都應該代表著新時代語境下現代文明的發展趨勢。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應緊密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推動文化、旅遊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文化生態應該是一個包括自然、社會、人類、文化、經濟等綜合的複合有機整體,鄉村文化生態規劃要將生活與生產、倫理與教育、道德與法律、民俗與文明相結合,打破鄉村和城市的二元對立,形成城鄉優勢互補和良好的互動關係,具體可以從五個方面著重推進。

  一是重構以人才體系為基礎的鄉村主體。重構鄉村主體需要內外主體的共同努力,建構新型社群,通過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建立多層次文化人才隊伍。新型的社群人員包括原住村民和新村民(鄉創人員、志願者等),將現代高效的組織模式融入以血緣為紐帶的鄉鄰關係之中,建立共生社群。應創新用人機制,在機構編制、職稱職級、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基層文化人員傾斜。應利用公益組織、社群組織建立相關的鄉創人才基地,吸引志願者、青年駐村參與建設。重視培育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專業技能,形成良性自我發展機制。

  二是合理髮展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的核心要求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讓各類生產要素與農村的土地、生態、景觀、文化等資源有效結合進而形成產業。其中,農業是鄉村產業第一發展要務,在農業的基礎上再適當發展第三產業,尤其要做好農業、旅遊業、文創業的整合統籌。建設和發揮好互聯網文化平台作用,開發和建設“一站式”且“互聯互通”的文化資源集成雲服務平台,加速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在農村文化服務領域的轉化和應用,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文化信息服務。

  三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發展。一方面,要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促進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要保護與傳承鄉村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優先保護好歷史文化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保護和激勵傳承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主要集中在手工技藝、表演藝術、口頭文學等領域,對於鄉村的文化生態系統有著不可取代的獨特地位。

  四是重新構建鄉村特色教育。在教學理念上,要加強鄉土文化的教學和研究,打破城鄉統一的考試評價標準,增加實踐內容板塊。在教育對象上,要對學生加強具有鄉村特質的品質教育,同時培養開放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創新精神等現代文明素質,培養一批懂鄉村、愛鄉村、造鄉村的優秀在地人才。在教育實施上,要培育教師的鄉土情懷,切實解決教師待遇問題,突出鄉村教師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建設一支穩定、高素質、充滿鄉土情懷並致力於農村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

  五是重塑現代鄉村文化空間。重塑現代鄉村文化空間,要重新通過空間、材料和在地社區,尋求鄉村文化空間與鄉土文化的聯繫,著重加強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保護性利用。在居住空間方面,需要考慮現代生活方便,但更要遵循保護村落整體風貌,保留建築格局、外觀的舊有形式,內部條件現代化,使得民居建築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得到傳承。在公共空間方面,中國鄉村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空間和場域主要是祠堂、禮堂和圖書館,這些應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作為重要元素統籌考慮。

  此外,鄉村文化生態系統的重構涉及多個方面,在推進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處理好三組核心關係:一是外來文化與鄉村文化的關係。要堅持村落文化的本原性與主體傳承性,避免外來文化對鄉村文化原生態的破壞。二是社會資本與原住民利益分配的關係。要規範化協調好外部社會投資力量與原住民的利益衝突,注意協同合作、資源使用、收入分配等問題。三是當前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要注意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搞好規劃與監管,避免可能造成鄉村環境惡化的各種因素。

  重構鄉村文化生態體系是一個複雜的、有機的系統工程,需要來自鄉村內外的共同努力,要堅持系統設計、科學規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構建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文化生態體系,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持續注入更大文化動能。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冠、羅友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