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要牢牢把住糧食進口的主動權,確保糧食進口的穩定性。一方面,要增強對全球糧食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逐步構建多元化進口格局。同時,要解決好糧食結構性短缺矛盾。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劉慧評論文章表示,糧食生產豐收與糧食進口增加並存,成為中國糧食市場一道風景線。2020年,中國糧食生產獲得“十七連豐”,同時糧食進口超1.4億噸,同比增幅28%。其中,大豆進口突破1億噸,玉米進口量首次超過當年進口關稅配額。糧食進口增加有效彌補了國內市場供需缺口,確保了糧食市場穩定供應。不過,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糧食消費大國來說,靠進口糧食解決不了吃飯問題,必須平衡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文章稱,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持續增長,是去年糧食進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養殖業特別是養豬業擴產提速,帶動飼用玉米和大豆需求大幅增長,玉米深加工產能擴張帶動玉米工業需求明顯增加,玉米供需從階段性過剩向供給偏緊轉變,進口玉米顯然有助平衡國內供給缺口。與此同時,去年國內糧食價格保持高位運行,國內外糧價倒掛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糧食進口顯著增加。
文章指出,適度進口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但需把握好糧食進口的規模和節奏,要防範和化解糧食大量進口危及國內糧食產業安全,同時避免中國大規模進口糧食拉升國際糧價。從維護國內糧食產業安全和世界糧食安全著眼,長期以來,中國對大米、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實行進口配額管理,並維持進口配額數量不變,配額內的關稅極低,超過配額部分要徵收65%以上的關稅。近年來,有個別國家要求中國提高玉米進口配額甚至完全放開玉米進口,但從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2021年糧食進口配額政策來看,中國三大主糧進口配額數量仍然保持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中國糧食進口面臨很多挑戰: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糧食供應鏈造成衝擊,全球糧食貿易不確定性增加;大豆對外依存度高,來源地高度集中,90%以上從巴西、美國和阿根廷進口,“卡脖子”隱憂長期存在。一旦發生國際經貿摩擦和衝突,將影響中國糧食進口的穩定性。
文章認為,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要牢牢把住糧食進口的主動權,確保糧食進口的穩定性。
一方面,要增強對全球糧食供應鏈的掌控能力。積極引導國內有實力的糧食企業“走出去”,努力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大糧商,構建高效協同、精准敏捷、安全有韌性、綠色可持續的糧食供應鏈,確保糧食國際貿易不受阻、糧食物流不中斷。
另一方面,要逐步構建多元化進口格局。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多邊及雙邊合作,通過中長期貿易協議等方式,實施糧食進口多元化戰略,改變進口來源地相對單一、容易受制於出口地政策和產量變化的國際貿易格局。
從糧食進口結構來看,結構性短缺矛盾仍是影響中國糧食安全隱患之一。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必須立足國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以國內供給的安全穩定應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解決好耕地和種子“兩個瓶頸”,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牢糧食安全基礎。建設糧食安全產業帶,優化糧食品種結構,重點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飼用玉米、優質水稻和強筋弱筋優質小麥供給,逐步解決糧食結構性短缺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