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鰣魚消失得太快,我們都沒能來得及攻克人工繁殖方法;此外,白鱀豚和白鱘也相繼宣告功能性滅絕。”危起偉認為,十年後長江的生物資源量會有所提升,生態系統的活力會有所復甦,但有些物種可能將永遠地離開我們。
“禁漁保障了中華鱘人工放流幼體的成活率,但是由於攔河築壩等物理性變化,中華鱘無法產卵的問題亟待科研攻關。作為江海洄游魚類,中華鱘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洋,而這方面的保護還存在空缺。”如何不讓中華鱘重蹈白鱘覆轍,是危起偉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顯然,“光靠禁漁還救不了所有魚”。
在中華鱘的種群保護仍面臨嚴峻考驗時,長江另一旗艦物種長江江豚則傳來了好消息。
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錢正義博士回憶,在中科院水生所讀書期間,他解剖過六七十頭死亡江豚,其中約半數的江豚胃裡空空如也,或是身體表現有其他饑餓症狀,“它們饑腸轆轆,在偌大的長江中竟然找不到魚吃。”
隨著近幾年長江禁漁工作的有序推進,長江江豚在鄱陽湖、宜昌、鎮江、南京等江段嬉戲的畫面頻頻登上熱搜。“全面禁漁降低了非法漁具傷害江豚的風險,它們的食物來源大大增加。相信在未來幾年內,它們的種群數量會得到一定恢復。”錢正義對此很有信心。
2017年博士畢業後,錢正義專職投入到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中,加入了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基金會在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的指導下與漁政部門合作,共同創建了協助巡護模式,吸收轉業漁民從事巡查監督工作。“漁民最熟悉長江,也對長江最有感情。讓他們從‘捕魚達人’成為‘護魚達人’,既可以解決轉產轉業需求,又讓長江江豚有了‘專屬保鏢’。”錢正義打趣地說。
傳來好消息的不只有江豚。前不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長江宜昌段發現了一尾鳤魚。鳤魚曾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魚類,由於過度捕撈、江湖阻隔及栖息地生境退化等原因,鳤魚在多個歷史分布區絕跡,先後被湖北、湖南等地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鳤魚銷聲匿跡20多年後,在2017年發現一尾,時隔三年的2020年又發現一尾,出現的時間間隔縮短,這標誌著鳤魚種群開始逐漸恢復。”危起偉相信,隨著十年禁漁工作的持續開展,長江常見魚類種群的規模將明顯增大,部分受威脅魚類的種群也將有所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