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16日電/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日前就其兩岸政策進行了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從島內外各方反應來觀察,民進黨中央對其兩岸政策所做的處理顯然沒有辦法獲得外界的認可和贊許,民進黨仍然陷入無法走出最後一哩路的困境之中。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先才今天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文章指出,民進黨之所以在兩岸政策上無法突圍,其關鍵還在於民進黨至今在兩岸政策上存在重大認知的盲點,這是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被牢牢死捆的關鍵所在。
首先,民進黨對兩岸關係認知的最大盲點就是認為中國大陸很著急。這其實是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認知的重大盲點。中國大陸對於謀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意願當然相當強烈,因為這是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兩岸衝突對兩岸人民都是最大的傷害。大陸是從維護台海和平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之高度來看待兩岸關係之互動。而民進黨的格局顯然太小,基本上是從黨內派系權力博奕之角度處理兩岸關係。事實上,當前民進黨在處理兩岸議題的壓力遠遠超過大陸,而且民進黨的壓力並非來自北京,而是來自台灣主流民意,來自兩岸民意,以及國際社會的壓力。因為民進黨的台獨主張之訴求已被兩岸及國際社會形塑為危及台海區域和平穩定的最大隱患,民進黨的這一負面形象如果自己不去洗刷乾淨,恐無法取信於世人。
其次,民進黨政治人物包括蘇蔡兩個太陽都是基於黨內權力博奕之角度來看待兩岸政策調整,認為現在不是調整兩岸政策的最佳時機,只有等2016年總統候選人出線之後再來提出兩岸論述。此種觀點看似不錯,其實也完全是一個假議題。民進黨的黨內角逐包括初選本身都是相當漫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本身就是黨內動員、教育黨員和凝聚黨內共識的最佳時機。民進黨有志於2016年大位的候選人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來提出及推銷自己的兩岸政策主張,反而是希望等到2016年出線後再來,其真實效果當然不大。蔡英文在2012年選舉中就有這種教訓。即使她在與馬英九的電視辯論中可以喊出“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等意欲爭取中間選民的選舉語言,但當她講出“中華民國只包括淡水和濁水溪,沒有長江、黑龍江…”等話語後,其爭取中間選民的策略就基本宣告破功。因此,對於民進黨政治人物而言,現在不敢提出自己的兩岸論述,而企盼在出線之後有什麼大的論述突破,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再次,民進黨政治人物在兩岸論述中仍然沒有走出認識上的誤區,不願意去正視兩岸關係定位,不願意跳出兩岸一邊一國之過時思維。這是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很難取信北京的關鍵所在。兩岸關係到底是什麼關係,是一國關係還是兩國關係,這是民進黨必須要回答和嚴肅面對的問題。民進黨政治人物如果想在這個議題上採取模糊和回避的策略,其實也只是一廂情願罷了。事實上,包括台灣共識,憲政共識,華山共識,凝聚共識等等在內,民進黨政治人物提出了不少的論述,事實上名稱並不重要,核心還是在兩岸關係之定位,即民進黨政治人物如何看台灣與大陸的法理關係。對於民進黨蘇蔡兩個太陽而言,如果要取信於大陸,遲早要在這個問題上進行表態才行,而對於民進黨特殊的政治生態而言,當然是早表態比晚表態要好,除非是自己根本不想在兩岸政策上有所突破。
最後,當前民進黨無法走出最後一哩路,還有一個困境就是對兩岸關係的認知還很不成熟,黨內不少重量級政治人物甚至不願意把2012年敗選與兩岸政策不當相掛鉤,而是認為民進黨2012是敗在選戰策略失誤,輸給美國等等。這種論調在民進黨內部並不少見,且有相當的市場。這其實是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重要性嚴重低估,特別是不願意面對過去幾年來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的現況。當前兩岸利益已緊密結合在一起,兩岸民眾往來頻繁,兩岸已陷入某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格局,民進黨如果仍然不願意正視此種現象,恐怕其兩岸政策調整始終無法找到準確的定位,無法邁出正確的一步,更永遠無法走完最後一哩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