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行業都是中國人在競爭
在黃再勝看來,華人在坦國淘金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從事行業以中低端為主,高端的比較少。從規模上看,以分散的小貿易比重最大,資金量、規模都較小。
不過有些華人已開始嘗試一些高端產業了。他說,有華人準備在這裡開銀行。現在坦國有六七十家銀行,都是私有。“只要你有900萬美元抵押在那裡,你就可以拿到資格,你再拿出一小部分就可以開業了。它不像國內的國有銀行,利潤率能達到百分之四十幾。這裡銀行不一定賺錢,這是高風險,所以放得開。”
二是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有管理優勢,中國人的勤勞與當地人懶散形成鮮明對比,在當地形成比較大的優勢,從而逐漸占據主導。
三是各行各業的競爭主要是中國人自己在競爭。“這是最大特點,幾乎所有行業都是中國人之間的競爭。比如建築業,通常是幾十家中國企業火拼一個項目。”
坦桑尼亞華人華僑聯合會副會長劉長廣說,隨便一數,就有很多掙錢機會,比如礦產,坦桑尼亞石,又稱坦桑藍,坦桑尼亞獨有的一種寶石,國際市場上,4克拉能賣到300美元。再比如漁業,投資大型遠洋捕魚船,捕完魚直接在海上交易,可謂暴利。
廣東人在坦桑:短短幾年囊括電子產品、摩托車、海鮮貿易
在坦桑尼亞淘金的數萬華人里,如今也有了廣東人的身影。在當地華人圈子,他們的特征很明顯:人數少,才300人左右;到得晚,大部分都是近些年才去坦桑尼亞的;很分散,除了達累斯薩拉姆之外,還有一些在桑給巴爾島上。在短短幾年時間,廣東人已經囊括坦桑尼亞電子產品、摩托車、海鮮貿易市場。
粵人在坦“獨霸”海鮮貿易市場
與大部分廣東人一樣,陸豐人張林始終保持著低調的行事作風。今年,張林正式辭去了華人商會的具體職務,來坦桑尼亞才三年時間,他涉足的產業包括了電子產品、寶石,還經營著錢莊。
一般情況下,張林不向外界說起他的錢莊生意。才三年時間,張林基本上“獨占”了坦桑尼亞的多媒體、液晶電視、音箱、DVD市場。
“今年生意才剛剛好”,沉寂了8個月的市場,終於有了轉機,張林有些按捺不住了。“在這邊做生意控制好節奏很重要”,他說,這邊的市場銷售沒有什麼規律,“在國內一般中秋節到過年這段時間好,這裡沒有這種情況。”
謀求轉型:從“下游”走到“上游”
說起自己的生意經,張林覺得自己有些得意的是,能從做“下游”生產,走到做“上游”銷售,並成功地在國外開拓新的市場,這是很多“中國製造”的廣東企業正在謀求的升級和轉型。
對於產品的定位,張林看得很清晰:主做二、三線品牌。“音箱比較好賣,這裡的人比較喜歡唱歌跳舞。一般都是中檔貨,大約幾百元一件的那種”。他現在做大宗批發,客戶都是坦桑尼亞大城市的大批發商。
在坦桑尼亞,張林一年能賣出3萬台電視機,這基本上也是一年坦桑尼亞人購買電視機的數量。他坦率地說:“一台賺三四十元人民幣。以前利潤會高一點,因為電器的價格沒漲價。”
和張林一樣,在坦桑尼亞做礦業的佛山人黎傑,也來非洲探尋如何從“下游”往上走。他在南海有自己的工廠,做漆包線、風扇。“以前做銅,拉一層絲,然後供給做電工元件。以前我們是做下游產品,現在國內競爭比較厲害,所以就轉到非洲做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