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投入越多,成本越高。但洪明基似乎並不在意。如他所說,“我們沒有太多考慮成本的問題,顧客的體驗才是最關鍵的。”而當聊到飯菜加熱到什麼溫度送給顧客最合適、外送團隊半小時內送達的比例有多高等問題,這位管理著幾萬名員工的公司“掌舵人”張口就來。顯然,對他來說,這些數據更為重要,而他早已爛熟於心。
關於如何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更加激烈的競爭,洪明基充滿底氣地說,品質已經成為他拿得出手的核心優勢。
做中國餐飲的民族品牌
“我很感謝父親,是他當年鼓勵我抓住中國改革開放激發的能量和機遇,來到內地發展事業。”洪明基掰著手指向記者算道,他在內地餐飲行業已經打拼23年。
1993年,當洪明基從美國留學歸來、孤身一人進入內地時,並非一帆風順。當時,中國的餐飲行業只有兩三家大型企業,沒有一家國際快餐品牌。這就意味著,洪明基想要將國外品牌引入中國,沒有前路可循。而如何搞定與政府、員工、供應商、顧客、房東等各方關係,這個當時年僅23歲的香港年輕商人更是一頭霧水。
“那時,為了和團隊同事更好地溝通,我從酒店搬去宿舍和他們一起住。”洪明基還記得,有一個夜晚氣溫達到零下20攝氏度,屋裡的暖氣壞了,第二天起床自己的鼻子已被凍傷。而父親除了借給他一筆啟動資金之外,沒再給予更多幫助。
洪明基坦承,有一陣子,他差一點就放棄了,“我就想,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就回香港”。然而,當真的下定決心要攻克難關,洪明基發現,事情反而漸漸有了轉機。“我開始願意去學習、去融入內地社會,慢慢就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洪明基感慨,正是草創時期的那些困難讓他變強。此後,中國市場的無限潛力更讓他越幹越有勁兒。
而當年為何選擇完全陌生的餐飲行業?洪明基笑稱,因為自己是個“吃貨”。其實,愛吃的洪明基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擁有自己的餐飲品牌。在他看來,“這是比賺錢更開心的事”,也是讓他在最困難的時候始終沒有放棄的動力。
這些年,洪明基一直注重在忠於品牌特性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味道”。“比如在吉野家的菜品中,我們加入辣白菜來搭配牛肉飯,又將大醬湯換成內地顧客喜愛的蔬菜蛋花湯。”
如今,洪明基在創建獨立餐飲品牌的路上又邁出更大的步子。兩三年前,他以一個已在香港經營50多年的烘焙餐廳品牌為基礎,提煉其中幾款經典產品,經過再次研發,在內地成立一家新的餐飲品牌。“店名就叫‘芳叔’,這是一位已在那家香港餐廳工作30多年的廚師長,我們都這麼稱呼他,現在他還在工作呢。”洪明基笑說,現在北京、天津、廣東等地都已開設分店。
“打造中國餐飲的民族品牌,這是我們一定要做的事。”洪明基篤定地說,這已成為他對公司戰略布局的重要推動力。而在互聯網技術的助力下,洪明基升華經營模式、向目標靠近的腳步將更快、更有力。
談起未來,洪明基說,過去20多年,他將國外餐飲品牌帶進中國,而接下來的15年,他要做的是帶中國的餐飲品牌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