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騰沖國殤墓園,湖南老兵之家的志願者祭掃抗日陣亡的中國遠征軍。 |
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黑色石墻綿延百米,密密麻麻的藍色小字,一刀刀刻下去,是103141個名字。
77歲的陝西人張三幸佝僂著身子,打一把傘,眯著眼聚光,看了好長時間。他要找父親張雙照的名字。
這是清明節的雲南騰沖國殤墓園。天正滴滴答答落雨,白菊花鋪了好幾層,一炷炷香燒了起來,青色的煙,柔弱無骨,沒入天色之中。
查無此人。石墻和墓園管理處的電子名錄給了他同樣的答覆。
七十多年前的張雙照,他是哪個部隊的士兵,死在哪兒,埋骨何處,沒人知道。
1942年到1945年,滇緬危急,面對突然來臨的戰爭、祖國的號召,三十萬士兵入緬甸作戰,他們被稱為“中國遠征軍”。
據統計,近十萬人在緬甸戰死。十萬死者,是十萬母親的孩子。
七十年過去了,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屍骸都沒於荒野,未能回家,只有三十多具遺骸通過官方途徑回國,還有347具遺骸,2015年被挖出後懸置,至今未獲安葬。
亂世離家
離家時,張雙照才20歲。
那是1942年的四月,陝西省洛南縣張溝村,桃花剛結了骨朵兒,而張雙照剛有了個兒子,莊稼人樸茁,取名張三幸,三生有幸的意思。懷裡這個小孩兒,讓他感到了責任,生活從此輕慢不得。
戰火和亂世一起來了。當時是“雙丁抽一”的兵役制,家裡要有兩個男孩,就必須有一個要上戰場。保長來抓壯丁那天,張家兄弟倆藏起來,弟弟先被找到,綁起來就要帶走,哥哥張雙照走出來,“弟弟沒結婚,我替他去。”
他轉身回到屋子裡,抱起炕上五個月的兒子,在院子裡走了一圈,放到19歲的妻子懷裡。深深看了她一眼,什麼也沒說,走了。父母、妻子也沒辦法,一家人望著他的背影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