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頭來看“閃電”Ⅱ。F一35産生于美國戰略條件最爲寬松的時期,當華約集團崩潰後,美國判斷從90年代起的20年內是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可以從容布局,爲應對未來新的大國崛起做好准備。美國軍費雖然因爲冷戰結束而遭到很大削减,但是外部軍事壓力很小,可以通過壓縮軍隊規模來平衡質與量之間的矛盾。因此,美國軍事科技的發展基本沒受太大影響。
而20世紀80~90年代多項關鍵性技術的突破給軍事領域帶來巨大沖擊,信息、隱身等技術的成熟與發展使得軍事轉型成爲新時期各國軍界關注的焦點。在這個大背景下,美軍的各個軍種都在籌劃著未來自身的體系架構與角色。于是,F一35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F一22的低端補充,其任務區域顯然與後者重叠不多。F一35能做的和要做的,大部分是F一22不會去作也往往做不如F一35好的。再考慮到F一35是一種前所未有的三軍通用戰機,不像F—16那樣只屬于空軍,那麽完全可以說該機是一個肩負著把美國幾大軍種乃至盟國一攬子帶入隱身和網絡中心戰時代重任的新型作戰平台。
從這個意義上講,F一35和F一22在美軍裝備體系中的地位幾乎同等重要,幷無高低之分。甚至在一些美國國防部高官的眼里,前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還要高于後者。
所以我們會發現,F一35在航電先進性和設備完備性上超越了美國和盟國現役的所有戰機,達到當代的巔峰,可以說是足斤足兩的主力戰機,而决不只是F一22的“廉價影子”。而F—16剛出來時最多只能說其航電采用的技術水准不低,但在功能强大和設備完善上相對當時的F一14、F一15、“狂風”、甚至“幻影”2000都處于一定的劣勢。
在這里筆者列舉一些細節,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F一16擁有三代戰機里最好的座艙視野,這對于一架對地攻擊機其實幷不是必須的。可美國人後來確實主要拿F一16丟炸彈,“戰隼”的空戰戰績反而由來自荷蘭的飛行員取得。可以說F一16在盟國才是幹自己該幹的活。而F一35呢,很明顯,它在未來要做的工作早已設計好,絕不含糊——在美國國內,“閃電”Ⅱ將是絕對的對地打擊主力,如果有更多的對空作戰需求,美國人直接生産更多的F一22將是更方便、高效的選擇。所以美國人對其空戰能力的提升幷不很熱心。F一16的座艙視野比F一15要好,F一35的座艙視野則不如F一22,這可以算是一個肩負使命的外在表現吧。
當然,到了盟國手中,F一35將第一次使它們踏入隱身空戰的時代,爲其空戰能力帶來質的提高,估計把各種先進空空導彈等整合到“閃電”Ⅱ身上將是這些JSF計劃夥伴國更熱心的項目。
看透了這些我們就可以理解:爲什麽F一35在迅速超過原先設定的價格水准後,幷沒有對美國軍方造成太大刺激;爲什麽美國空軍吵著要F一22,而美國國會與國防部却堅决支持F-35。因爲F-35不止是屬于空軍,它是屬于國防部未來國防體系整體規劃的一部分。爲了保證整個計劃的順利進行,所有的資源不能都放在空軍最鐘愛的F一22上。或許可以這麽看,如果說F-22是新的“超級F一15”的話,F一35却不是“超級F-16”,而是“聯合隱身作戰平台”。它帶來的是一種不能隨便類比的新的體系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