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外國專家評估中國核作戰條令及核戰能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29 08:18:59  


 
  核作戰條令

  中國領導人及軍隊戰略人士繼續將核武器作爲一種主要的政治工具,保證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活動自如,同時降低核武國家的威脅的程度。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等中國領導人關于核武器是阻止敵手核侵略和核訛詐的手段的論斷持續影響中國核戰略、作戰條令和政治。中國軍隊內、外部出版的一些刊物中經常會引用這些論斷。

  戰略意圖。中國核作戰部隊有三大任務:阻止敵人核攻擊,防止敵人核訛詐和保持中國的大國地位/具備威懾能力,重點强調擁有核武器是阻止其它核國家在危機時利用核威脅脅迫或訛詐中國。

  中國核作戰部隊軍事條令的幾個主要主題是:第一,中國擁有爲數不多的核武器,這些武器足以抗擊針對中國的核侵略,中國不尋求相互確保摧毀的能力,而是尋求確保報複的能力。中國尋求使敵人衆多的重大目標處于危險狀態,一旦發動反擊,將對其造成不可接受的損壞。這樣,敵人就不能針對中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第二、中國應避免陷入核裝備競賽的陷阱,中國的大多數戰略人士認爲核裝備競賽將浪費國家數量不多的資源,最後會損害中國的安全。中國不應步蘇聯後塵。第三、中國重點提高核作戰部隊的生存力、可靠性和突防能力,支持中國軍隊阻止核威脅和訛詐的能力。

  2006年中國國防白皮書首次公開說明了中國核戰略和作戰條令的指導原則:即堅持自衛防禦核戰略,中國堅持自衛反擊和有限打擊的原則,著眼于建設一支滿足國家安全需要的精幹有效的核力量。中央軍隊200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也提出類似的觀點,即中國的核戰略是具備有限的自衛反擊能力。這項戰略主要特征是:防禦性、抗威懾性、有限性和有效性。中國不尋求打贏一場核戰爭,而尋求是還擊和遏制核戰爭。

  作戰原則

  中國軍隊的文件也說明了幾條指導計劃和真正使用核武器的作戰原則:

  嚴密防禦:中國軍隊最初在80年代提出這項原則,强調提升核作戰部隊的生存力。

  重點反擊。這項原則强調核作戰部隊的核反擊,在反擊過程中,部隊尋求在敵手的心理産生震憾,阻止手進一步升級,幷終止核攻擊。在這一原則中,中國注重瞄准民用和軍用目標,給敵人造成嚴重的精神損傷,幷降低敵手的軍事能力。

  有效核威懾。有效的核威脅是指核武器的可靠性、生存力高,能够突防敵導彈防禦系統。只要能够報複,在核打擊後對敵手造成不可接受的毀壞,那麽這種核威懾是有效的。另外,與有效緊密聯系的一個方面是足够。足够的核力量是一支規模適當,能够在敵人最初的核打擊中幸存,然後能够發動反擊和再次攻擊行動,突破敵手的防禦。2001年中國軍事科學院出版的《軍事戰略學》中也提到了核作戰力量的有效性和足够性。

  反擊威懾。這一概念反應了中國應對敵人核訛詐和威懾的能力和决心。這是中國避免遭敵人核威脅勒索的一種努力,它也反應了中國傳統的威脅觀點。

  外部威脅、中國的反應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冷戰結束後,中國軍隊對核威懾環境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70-80年代,中國核作戰部隊主要任務是威懾和應對蘇聯的攻擊,包括使用戰術核武器擊敗蘇聯的大規模對地攻擊。蘇聯解體後和中美因台灣問題關系日趨緊張,中國開始注重提高作戰部隊對抗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進攻和防禦的能力。中國軍隊戰略人士認爲中國的核安全環境是高度複雜幷且很不確定。中國戰略人士認爲美國2001年出版的核態勢評估降低了核門檻幷且批准發展新型小型核炸彈,便于在地區沖突中發揮壓制目的。特別是美國導彈防禦系統、非核攻擊方案和空中打擊、特種部隊等力量産生的綜合威脅可能會極大影響中國第二次打擊能力。另外,中國戰略人士對日本研制核武器和印度核力量現代化表示關注。

  中國長期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近年來,中國國內一直討論是否取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以加大中國的威懾能力。但是這場爭論的結果是中國不改變現有的政策,主要是中國不希望由此改變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名譽。中國軍隊表明在作戰計劃和作戰行動中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中國軍隊一直認爲中國的承諾是對核作戰行動的一種限制。例如,中國軍隊一名高級軍官闡述的“先抗後突”原則指核作戰部隊應在敵人第一波打擊下得到生存,然後才能報複和打擊敵人的導彈防禦系統。另外,面對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和非核打擊武器(如常規戰斧巡航導彈)的雙重威脅,中國軍隊戰略人士正在探索利用各種手段提高中國核威脅力量的可靠性。不少中國戰略人士擔心美國綜合使用戰略防禦和進攻能力會抵銷中國的核作戰能力,使中國在危機中易受攻擊和威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