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綱把基地化訓練作為部隊實兵演習的基本載體和主要形式,怎樣使基地成為部隊整體訓練的“主陣地”和提升部隊戰鬥力的“磨刀石”?李紅說,就是要把“藍軍”建強。怎樣建設最強大的“藍軍”和部隊過招?基地著眼戰區使命任務要求和組織多類型、多課目訓練和演習的需要,下大力抓了訓練場地和導評設施的建設。
基地建成了4個合同戰術訓練場和專業訓練場,以及邊境模擬地形、部隊駐訓野營村、部隊駐訓樓;建成了以演播大廳為主的固定導評設施,增設了以車載平台為主的移動導評設備;建成了直瞄火炮射擊、對空射擊、部隊機動信息等數據采集系統,還有地理場信息采集系統、戰場環境仿真系統、偵查目標模擬仿真系統、遙控模擬飛機等先進導調設施。
“複雜電磁環境是‘藍軍’作戰的必然手段,必須先於部隊建好用好。”基地政委楊秉琦說,著眼實戰需要,基地加強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導調控制平台以及電磁環境模擬系統、電磁環境監測系統、電磁環境控制系統和訓練效果評估系統的建設,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任務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需要。
“藍軍”建設的悄然變化,帶來了體系對抗水平的發展。某機械化師年年到昆侖山開展適應性訓練,基地受命進行異地對抗。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地,師長汪海江率領的“紅軍”,對抗基地司令員李紅組織的“藍軍”。他們不透底案、不套原案、不搞擺練,全要素、全過程、全時域組織實兵實車實彈實爆演練,在難局、危局、險局中摔打部隊。
在生命禁區,他們打破以往組織合同戰術演習的思維定勢和陳舊模式,貫徹多種力量聯合運用、多維戰場並行作戰等思想,著力創設聯合作戰訓練條件;把全維戰場感知、聯合作戰指揮、精確火力打擊、電磁綜合抗擾、物資精確投送、後裝一體保障等行動作為演練重點,使演習充分體現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新特點。
與真正的“狼”差距有多大
模擬“藍軍”與真正的“藍軍”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基地政委楊秉琦說:“要建立神形兼備的‘藍軍’,只有抓住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才能把差距最小化。”可是,人才隊伍恰恰是基地建設的軟肋。由於編制問題,基地幹部隊伍面臨選調難、保留難、培訓難等諸多問題。基地黨委把培養一批與新大綱要求相適應的新型導評人才,作為履行職能的基本支撑和貫徹落實新大綱的先決條件,按照“學習先於部隊、戰術素養高於部隊、組訓能力強於部隊”的思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抓好導評人才培養。
突出一體化聯合作戰、信息化條件下演習導評、電磁頻譜管控等前沿作戰理論和非戰爭行動訓練等內容研究,著力打牢人才的理論基礎;確立開放式育人思路,主動與友鄰基地、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對口協作關係,拓展人才培訓渠道;著眼訓練轉變需要,重點抓好導評隊伍、模擬仿真隊伍、專家型技術保障隊伍的建設。保留人才,爭取人才,吸引人才,安置人才,是基地黨委“一班人”最關注的事情。基地指揮自動化技師、四級士官曹文忠,從破格選取,到轉業安置,兩位主官先後到蘭州、西安跑了好幾趟,每次坐車來回近千公里,不辭辛勞,讓曹文忠感動不已。曹文忠不負重托,6年來保障了基地局域網安全運行,完成了軍區各項演習保障任務,還獨立制作多部全軍特種兵訓練教學片,先後1次榮立二等功、2次榮立三等功,獲首屆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一等獎。不僅僅是曹文忠,幾乎每個幹部的成長進步,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基地黨委有時為了一個人才,兩位主官要到部隊和軍區機關親自協調,儘管環境偏僻、崗位受限,但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有效保障了基地訓練轉變的需要。
用使命任務教育人才,在基地建功立業。他們背靠賀蘭山,腳踩戈壁灘,不懼保障依托條件差,黨委8名常委中有4人任現職5年以上,雖然提升機會不多,但他們仍然站在訓練排頭,迎接挑戰,再創輝煌。短短幾年,他們把一個風沙彌漫的戈壁灘,建成了一座花園式營院;把一個偏遠的單位,建成作戰人才成長的搖籃;把一個單一訓練場,建成可以進行體系對抗的模擬戰場。無情的“藍軍”,把一個個西部雄師,從這裡逼向未來戰場!(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