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一1空艦導彈全長3.98米,彈徑0.35米,翼展1.19米。發射重量600千克,發射高度760~3048米。最大射程50千米,巡航高度1 5米,飛行速度馬赫數0.9。ASM一1外形和美國“魚叉”反艦導彈非常相似,采用正常式氣動布局,彈體頭部帶半圓形整流罩,彈翼和尾舵呈X—x形配置,處於同一平面,4片穩定彈翼位於彈體中部,4片控制舵面位於彈體尾部,尾部呈平底形。導彈采用模塊化設計,從前至後可分為5個艙段:導引頭艙、控制艙、戰鬥部艙、發動機艙和尾艙。其中導引頭艙內裝有三菱電子公司的單脈衝主動雷達導引頭;控制艙內裝有日本航空電子設備公司的。慣性導航系統、日本無綫電公司的ANV-7調頻連續波無綫電高度表以及自動駕駛儀和電池組;內裝200千克半穿甲/爆破戰鬥部,配用觸發延時引信和近炸引信。發動機為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尾艙段主要裝有電動舵機和舵面。
1986年,三菱重工開始了增程型ASM-1C空艦導彈的研制工作。在保持基本氣動外形、導引頭和戰鬥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對導彈結構進行了優化設計,ASM-1C的發射重量由ASM-1的600千克降低到51O-T-克,射程卻增至55~65千米(不同途徑獲得的性能參數有差異)。1992年ASM-1C設計定型并量產服役,也被稱為“91式”空射反艦導彈。
ASM一2導彈依然由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和三菱重工承擔研制和生產任務,試驗工作在1 989年就開始展開,至1 991年順利完成了技術試驗,據稱試射彈全部命中目標。從1992年開始,航空自衛隊使用了F-4EJ和T--2/F--1戰機,分掛載飛行和實彈發射兩個階段進行了10枚導彈的試驗。試驗結果表明ASM-2空艦導彈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航空自衛隊的要求。1993年,ASM-2完成定型試驗,并進行小批量生產,當年航空自衛隊就訂購了25枚。1995年,ASM-2空艦導彈正式裝備航空和海上自衛隊,亦稱“93式”空射反艦導彈。
ASM一2彈長3.98米,彈徑350毫米,翼展1.19米,彈重610--F-克,巡航速度為馬赫數0.9。從外形上看,ASM-2與ASM一1十分相似,但改用渦噴發動機取代固體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射程增至150千米。ASM-2的制導方式為慣導+紅外成像制導,采用先進的紅外成像和圖像處理系統。在當今世界各國裝備的反艦導彈中,采用紅外制導的型號非常少見,射程超過100千米的紅外制導反艦導彈可以說僅ASM一2一家。日本技術人員敢於采用這種幾乎獨創的制導模式,體現出了他們對電子元器件優良品質的充分信任。雖然日本自衛隊和民間刊物對ASM-2獨特的制導模式推崇有加,航空自衛隊與三菱重工還是於1996年左右為ASM一2研制了反輻射導引頭。反輻射型ASM一2據稱已於2000年前定型并量產服役,也使日本成為當今世界為數不多的幾個能獨立研制生產反輻射導彈的國家之一。
2006年10月份出版的一本日本軍事刊物上,刊登了一張照片:一架F一2戰鬥機攜帶著兩枚從未見過的反艦導彈,尖銳的頭部和彈體上的衝壓發動機明確地告訴人們它是一種超聲速導彈,圖注上文字說明的中文大意是:2006年8月10日,駐岐阜基地日本航空自衛隊飛行開發實驗團的F一2A戰鬥機正在進行新型ASM-3超聲速飛航式導彈載飛彈(“載飛彈”就是尺寸、外形、重量以及重心位置等各方面特征與真彈完全相同的模型)搭載實驗。該彈采用了特有的“整體火箭衝壓發動機”,可以超聲速飛行并具有一定的隱身能力,尺寸比EASM一1和ASM-2都大,彈體下方有兩個衝壓發動機進氣口。這些文字明確地告訴人們——這是一種名為ASM-3的日本新型飛航式導彈。2006年10月26日,英國《簡氏導彈與火箭》又報道了ASM-3首次試射取得成功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