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在人民網發表文章指出,美國貿易政策“病急亂用藥”。全文如下: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美貿易不斷擴大,互為最重要的貿易對象國,兩國間的貿易矛盾也隨之而來。特別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後,美方持續不斷地挑起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對進口中國的輪胎、油井管等多宗商品進行所謂的反傾銷調查和徵收高額關稅,貿易摩擦有愈演愈烈之勢,近年來中國成為了新貿易保護主義最大受害國。應當如何看待美國近期貿易政策?筆者認為,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國內經濟結構中的深層次矛盾的外在反映,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這些矛盾更加凸顯出來。他們採取貿易保護的措施,不是對症下藥,對於美國經濟結構的矛盾也起不到化解作用。
一、美國對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貿易不平衡(包括美國對中國貿易的大幅逆差),是由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決定的,也是美國經濟結構在美元強勢地位下“去製造業化”所導致。因為,只有美國保持對外貿易逆差,才能滿足各國對美出口產品以換取儲備美元的需求;也只有美國在實體經濟中保持對外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國大幅推銷其“金融創新產品”的出口。所以,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對其他各國的貿易逆差,根本就不是哪個國家“傾銷政策”、“補貼政策”形成的。正因為此,以反傾銷的名義來實施貿易保護,也不會起到有效作用。
二、美國近期提出的反傾銷調查或徵收懲罰性關稅的各種商品的貿易狀況,長期以來一直如此,為什麼現在才提出。這是因為,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各國經濟普遍不景氣,也就造成了各國對美元儲備的需求、對美元金融產品進口的需求在萎縮,因此美國經濟能夠承受或容納的貿易逆差也在減小。美國只有重拾“製造業”才能緩解其國內就業壓力,但是,美國一般製造業普遍缺乏競爭力的狀況,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也就不得不祭起貿易保護的“法寶”。可見,一般產業缺乏競爭力才是問題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