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多少貿易順差是中國本土企業努力的結果,有多少順差是外資尤其是日韓企業轉移過來的,必須得讓人們了解和警醒。 |
中評社香港1月11日電/日本《日本新華僑報》1月10日載文《中國貿易順差不應替日韓背“黑鍋”》,文章說,有多少貿易順差是中國本土企業努力的結果,有多少順差是外資尤其是日韓企業轉移過來的,必須得讓人們了解和警醒,更應該到國際舞台強調這一事實,讓西方人正視中國的貿易順差。摘要如下:
在國人眼中,中國能夠成為出口第一大國無疑是綜合國力迅速提升的象徵;而在貿易保護主義者看來,這卻是中美、中歐貿易不平衡的有力證據,是限制中國商品進口再好不過的借口。
可以這樣認為,把複雜的國際貿易問題濃縮為順差或逆差,把貿易差額簡單地與貿易參與國的所得或所失等同起來是不恰當的。事實上,正如美國學者斯科特•肯尼迪說,“中國的出口實力並不意味著中國公司自身有多麼重要或強大,中國的出口有6成來自那些外商控股企業”。在這些外商企業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韓企業,它們以中國市場為跳板,不僅賺足了出口利潤,還將原屬於日韓的貿易順差轉移給中國,讓美國和歐洲關注貿易不平衡的目光從日韓轉到了中國身上。
從國際投資角度考慮,由於中國具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由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與產業轉移相伴而生的貿易轉移帶動了中國貿易順差的上升。雖然單個外國投資者追逐的是利潤,但是當眾多外國投資者作出同樣選擇後,就會對投資流出方、流入方和對第三方貿易產生巨大影響。例如,一輛汽車在日本生產後出口到美國,屬於日本對美出口,現在這輛汽車改由在華日資企業生產並出口到美國,這便由日本對美出口變成了中國對美出口,本來的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現在卻是中國的順差。同樣,當液晶電視的生產由韓國轉移到在華韓資企業,再出口到美國或歐盟,中國的貿易順差也會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