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何如此極端?
現代國際恐怖主義的出現,應該說與全球化的大背景緊密相關。當然亨廷頓的“文明衝突”確實過於危言聳聽和悲觀。國際恐怖主義與傳統國家戰爭的不同特點在於,他們往往不是在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戰,也不是為了個人的溫飽而戰,更多地,這些恐怖分子如此拋頭顱、灑熱血,為的是宗教信仰,為的是一種對西方世界的仇恨。尤其吊詭的是,多數基地組織的精英分子,不是什麼底層吃不飽飯的勞動人民,也不是什麼弱勢群體。他們往往在西方接受教育,浸淫於西方文化之中,出身於豪門名戶。本.拉登曾經經商籌錢,但用來培訓恐怖分子,而不是成就世俗名流大亨。美國聖誕炸機嫌犯穆塔拉布的父親曾為尼日利亞經濟部長,剛剛卸任第一銀行董事長。而穆塔拉布在倫敦讀書期間,住的是倫敦價值400萬美元的公寓。
這些恐怖精英分子,享受的是當地現代化的勝利果實,實實在在是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但在普通民眾那裡,我們又可以找到諸如宗教文化威脅感的反彈,如穆斯林對於美國的文化和宗教干涉的厭惡;還有西方化的失落感,即在全球化進程中,非西方的不少地區,享受的不是切切實實的利益均沾,而是一種被遺棄、被拋棄的感覺。再加之,美國的軍事大棒到處揮舞,一會兒支持反對派,一會兒又將另一親信勢力扶植上台。這造就了交織著各種負面情緒的弱勢群體,成為恐怖勢力滋生的社會土壤。
或許,我們難以從恐怖分子身上尋求一種獨特的人格。正如穆塔拉布在倫敦的同學驚訝地說到:“我真的非常吃驚,怎麼也沒有想到他會幹這種事”。但是,任何加入恐怖組織的人,必然受到過一定的挫折,這種挫折來源於個人在異質文化中所遭受的歧視和偏見,進一步又會產生對政治權力的失望感。在現實途徑不通的情況下,人才會求助於宗教信仰的力量,同時付諸於極端的手段。此外,國際層面的恐怖主義活動,不能排除從眾的可能,因為很多恐怖分子連所仇恨的對象那都沒去過,其深仇大恨卻可以漂洋過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