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英國《金融時報》3月12日載文《中國:危險的教育不公》,摘要如下:
2月28日,“兩會”前夕,經過一年半反覆醞釀和修改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是教改規劃第二輪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據教育部透露,在去年初的第一輪徵求意見中,他們就接到各界意見和建議210多萬條。教改被如此高度關注,反射出中國教育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境地。
應該說,此次公布的新教改規劃還是比較到位地總結了中國教育面臨的問題。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所說:“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兩大工作重點。”教育公平是整個社會公平的基石,教育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國家發展最根本的動力。目前中國有限的教育資源一方面分配嚴重不公,另一方面由於缺少科學有效的質量引導和保障又存在著嚴重浪費。宏觀上,中國政府和社會似乎對這兩方面的問題已有基本共識,但《綱要》在對問題的原因分析和具體的改革措施上仍是泛泛而談,如何真正落實推進公平、提高質量,恐怕更應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所謂教育公平,簡單說就是所有的孩子出生後都應能接受到同等質量保證的教育,且當他們通過升學等接受更為稀缺和高端的教育資源的選拔時,應當面對公平的競爭,也就是自身能力之外的任何其它因素不應當對教育資源的分配產生影響。當然,以上所言是一種理想狀態,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國家也無法保證總統的孩子和乞丐的孩子真的不因為與其自身能力無關的出身背景享受不同的教育。但中國的現狀,不是“不太公平”,而是“太不公平”。橫向而言,這種不公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和校際差異;縱向而言,則集中表現為起點上的不公平和轉折點上的不公平。
要從整體上改變地區和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這絕不能成為教育改革停滯不前的借口,不僅因為所謂“循序漸進”總需要一個突破口,更因為教育不公的現狀若不改變,會為今後幾十年更大的不公埋下隱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政府一方面必須從經濟、民生、文化等各方面全面推進,帶動教育的配套改革,以最終實現城鄉和地區的均衡發展。另一方面,在教育的一些關鍵環節,應當著力拓展現實可行的政策調整空間,拉動利益鏈條的關鍵點,而這關鍵要靠相關部門調整既得利益的勇氣和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