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美稱中國DF21數量不足 無法摧毀美航母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1 01:08:36  


 
  美國即時全球打擊概念加劇中國不安

  文章稱,將1995至1996年同台灣的對峙視為中國研發空對地彈道導彈的主要動力是不恰當的,這過度簡化了日益複雜的戰略前沿。1996年美軍USS尼米茲級(CVN-68)航母轉移至台灣海峽後,雖然中國首次威脅稱要使用彈道導彈攻擊航空母艦,但現在可以明確看出,激烈的言辭通常是對未來武器的不當指示。被台灣危機惹惱的其他中國官員威脅要向美國西海岸發動彈道導彈襲擊,他們宣稱“最終,你們將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洛杉磯而不是台北。”這些鬧劇之後,並沒有出現大規模武器增長,也未產生大的技術飛躍。正如長期以來的預測一樣,中國只有為數不多的幾艘彈道導彈潛艇開始服役,也只有一組10枚的DF-31A導彈(CSS-9變形彈)正在逐步補充20枚陳舊的DF-5(CSS-4)導彈。

  或許是一種不同的戰略考量在推動中國研發空對地彈道導彈科技。坦白的說,如果1995至1996年台灣危機推動了空對地彈道導彈的研發,那為什麼當時中國不記載這種學說轉變呢?雖然可能存在較早的漢語文件,只是西方學者未有所接觸,但事實上在1998年美國《防務科學委員會夏季研究》確認彈道導彈發射精確軍用投放系統後,中國寫出了所有引用的文件。在該研究中,委員會鼓勵研發具有下列功能的導彈:

  “只要獲取目標信息,無論任何天氣,也無論晝夜,都可以向戰場、區域或洲際射程地區投放快速回擊武器。該武器可對固定點、有限區域目標和機動戰術目標實施有效打擊。該報告宣稱,該科技“低風險”並且武器“不易受到敵軍空防的襲擊,因此可提供現有武器系統所不具備的能力。”

  二十世紀早期,中國對其空對地彈道導彈進行了誇張描述。事實上,這反映了2001年美國發布《核態勢評估報告》後中國的不安。該評估報告重點宣布了美國意欲發展全球打擊概念——“新三位一體”,能夠精確定制全球打擊行動。這種理念即稱為“即時全球打擊”(PGS),其意在為美國領導層提供武器,使其能夠在一個小時之內攻擊地球上的任意一點。空對地彈道導彈類似於即時全球打擊,但範圍較小。

  考慮到中國在核威懾力量中的低投入,美國使用傳統武器通過可靠的方式對目標進行快速精確打擊的能力對中國構成了現實性威脅,其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了美國觀察家的意料。露天導彈運載機(即導彈發射台)以及導彈發射前進行的長時間準備都對中國不利,其數枚遠程洲際彈道導彈極易受到非核武器先發制人的攻擊。預計,最新的《核態勢評估報告》將全面支持美國傳統“即時全球打擊”(PGS)概念,到時中國的不安勢必會增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