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中國文化史研究專家劉夢溪發表文章指出,重新反思現代化建設與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得出的結論是:不能完全丟開自己的文化傳統,不能離開自己的文化出發點,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從文化的角度來解讀現代社會,才能把很多問題說清楚。我的看法是,社會的問題在經濟,經濟的問題在文化,文化的問題在教育,教育的問題在文化,這是一個循環圈。經濟強國的鑒定不能以犧牲文化的基本價值作為條件。
時下的中國是“人在旅途”
如果當代中國是一部交響樂的話,可以用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命運》來命名——交錯、互動、變奏,呈現出中國現代與未來的命運。
當代的中國有點像一個正在走紅的明星,注意的人多了,談論的人多了,稱讚的人多了,挑剔的人也多了,報刊、傳媒、網絡對其的影響力大有增加。問題是該怎麼解讀中國,當代中國複雜多變的形勢如何解讀?當年歐洲的傳教士剛來到中國時,認為中國是“謎”一樣的國家。我想現在沒有人說中國是謎,但真正了解中國不容易。外國人不了解中國,中國自己也不一定對自己有真的了解。因為真了解很難,就像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知音難覓。劉勰在《文心雕龍》的《知音》篇裡,開篇第一句話就說:知音其難也。國家也是如此。
當代中國確實有不容易被了解的一面:城市與鄉村、東部與西部、富人與窮人、白領與流民,差異判若兩極。當代中國呈現給世界多種面孔——高速發展、全民皆商、世界工廠、大工地,等等,每個人都取自己感興趣的一兩個側面,但不能說這樣就讀懂了中國。中國人好像是有錢了,但是經濟學家並不容易講得清這些錢是從哪裡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