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9日電/美國《新聞周刊》4月19日(提前出版)刊登作者丹尼爾.格羅斯的文章:“東山再起的國家”。文章摘錄如下:
2008年,金融體系陷入崩潰,隨之而來的是長期且嚴重的衰退,此後美國的衰落成為精英階層先入為主的看法。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約瑟夫.施蒂格利茨認為,奧巴馬政府對衰退作出不冷不熱的反應以及金融體系的崩潰會妨礙美國經濟復甦。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的觀點是,高額的債務與肆意的揮霍會讓美國這個一度強大的帝國衰敗。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肯.羅戈夫擔心,美國會成為下一個希臘。今年1月,法國總統薩科齊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痛批美國領導的全球資本主義模式。
從2007年底到2009年第一季度,美國蒸發了9萬億美元的財富。全國廣播公司和《華爾街日報》2009年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只有27%的美國民眾相信子女的生活水準會比自己高。
美國經濟復甦比預計更好
但是關於美國經濟長期陷入衰退的說法過於誇張。美國正東山再起,而且比大家預計得更強、更好、更快,此外,也比大多數外國競爭對手復甦得都要快。近13個月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接近11000點,上漲了70%。今年第一季度的汽車銷量比2009年上升16%。3月新增就業崗位 16.2萬個,其中有1.7萬個來自製造領域。美元重新變得堅挺,美國又像以往一樣,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歐洲和日本。在所有大的經濟體中,只有中國、印度和巴西的增長速度超過美國,而它們的基數要比美國小得多。
那麼在最終擺脫現在的混亂後,我們的經濟會是一番怎樣的新面貌?可能有4個車庫的豪宅會少些,隔熱隔音良好的住宅會多些;街上跑的 “悍馬”會少些,雪佛蘭電動車多些;債務少些,資金多些;出口的商品多些,進口的能源少些。最重要的是,會有更多新的商業基礎體系和產業生態系統來醞釀並推動增長,正如互聯網在20世紀90年代所發揮的作用。
當前的悲觀情緒從某種程度上講源自歷史上的經濟自卑情結。據一些評論人士說,自生活在弗吉尼亞州詹姆士敦的大多數定居者在1609年的那個寒冬被活活餓死以來,美國的情況一直不樂觀。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美國都需要歐洲注入巨額資金來修築鐵路。二戰過後,由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工業能力喪失殆盡,美國成為全球工業、金融和技術領域的領跑者。然而美國人對自己不斷上升的地位缺乏自信。20世紀20年代,許多美國進步黨黨員離開墨索裡尼領導的意大利回國,認定意大利的經濟模式更加優越。“新政”期間,銀行家和實業家擔心羅斯福建立的新的社會保障網會葬送國家發展前景。蘇聯1957年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讓美國人擔心蘇聯在技術上可能占有的優勢會讓它在冷戰中獲勝。20世紀80年代,日本大量出口電器與汽車,並買下了洛克菲勒中心和圓石灘高爾夫球場。參議員保羅.聰格斯1992年曾這樣說:“冷戰結束了,日本贏了。”
當然,唱衰的人往往是錯誤的。2009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的年增長率為負6.4%。到第四季度,就變成了5.9%的增長率。這就像一艘大船在波濤翻滾的海上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