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司令部司令官針對發展變化的戰略形勢制定出應急計劃,從而實現國家指揮當局指定的目標。聯合司令部司令官將戰斧對地攻擊導彈(TLAM)任務開發的任務指派給負責陸地任務計劃制定的巡航導彈支援活動(CMSA)。美國國家測繪局提供制定計劃必要的數據庫。目標與繪圖是為地形匹配(TERCOM)和數字場景匹配區域關聯(DSMAC)服務的。威脅數據庫還提供了導彈消耗分析。聯合司令部、合作、以及作戰大隊司令官下達任務部署和使用命令。打擊計劃者選擇、指派、協調戰斧對地攻擊導彈打擊。發射平台的火力控制系統準備、並執行戰斧對地攻擊導彈任務。發射平台發射導彈。導彈向前推進,並轉變成為巡航飛行,然後在預定的路線上航行。在飛行當中,導彈將利用地形匹配、數字場景匹配區域關聯、和全球定位系統(BlockIII)導航。在飛行中,有些執行精確打擊戰斧導彈任務(PST)也可能通過與衛星通訊相聯的地面站轉換其態勢。“戰斧”導彈執行其計劃的終端機動,而對於戰斧對地攻擊C型導彈來說,它能夠打擊一個單一目標,而對於戰斧對地攻擊D型導彈來說,它能夠打擊一個或多個目標。
“戰斧”巡航導彈的型號
“戰斧”巡航導彈是一種技術成熟的導彈武器系統,現在投入使用的有BlockII、III、C型(單彈頭)、D型(多彈頭)。C型和D型“戰斧”巡航導彈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彈頭:C型屬於常規的單一彈頭,而D型則屬於一種常規子彈藥彈頭(多彈頭型)。從外表上看,二者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從能力上看是不同的。這種導彈概念是木彈的一種。交付給美海軍水面艦只和潛艇使用的導彈屬於全套裝備導彈(AUR),它包括執行任務的導彈、啟動飛行的助推器、運輸中用來保護導彈的導彈箱(水面艦只的導彈裝運箱,潛艇的導彈密封艙)、貯存倉庫和貯藏艙。
1981年1月,美海軍開始對“戰斧”巡航導彈BlockIII進行作戰評估,從而決定是否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這次作戰評估分六個階段。前三個階段涉及到對潛射“戰斧”巡航導彈的測試:潛射反艦“戰斧”巡航導彈(TASM)、常規對地攻擊C型導彈(TLAM/C)、以及核對地攻擊導彈型號(TLAM/A)從1981年開始測試,到1983年10月結束。後三個階段涉及到水面艦只導彈變種的發射測試,這三個階段的測試從1983年12月開始,到1985年3月結束。在所有的這六個階段,導彈是否具備有全套裝備性能,則是根據其是否具有潛在作戰效用和潛在作戰適用性來決定的,然後,才能決定是否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1988年4月,美海軍開始對常規對地攻擊子彈藥導彈(TLAM/D)進行測試。測試表明,它具有潛在作戰效用和潛在作戰適用性,並在部隊有限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