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個話題由於日本最新公布的數據,被再次熱炒。環球時報25日刊登旅日華文傳媒人蔣豐的文章說,在充分感受民族士氣提振的同時,應對國家發展道路有一個冷靜的審視。
全文如下:
“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個話題由於日本最新公布的數據,被再次熱炒。筆者認為,對這個話題,與其討論中外各種不同態度的原因,不如回望日本GDP成為世界第二後的發展路徑,作為未來的參照物。
翻開日本當代史可以看到,1964年日本舉行了東京奧運會,1970年舉辦了大阪世博會。在這期間,又出現一個重大事件———1968年日本GDP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寶座。在現代社會,奧運會、世博會這樣世界性盛會的舉辦,意味著一個國家形象和國力的轉變,而GDP也是同樣的標誌性指標。這三件事情在日本接連出現,不但提振了一直倍感壓抑的日本民族的士氣,更促使日本反省以往的對外擴張道路,肯定“和平發展”、“貿易立國”、“技術立國”這些國家道路選擇的正確性。對比日本,中國則是兩年間就同時出現了三件大事,為此激情、興奮可以理解,也更應重新肯定“發展是硬道理”、“可持續發展”等發展思路。也就是說,在充分感受民族士氣提振的同時,應對國家發展道路有一個冷靜的審視。
其實,日本保持“世界第二”寶座只有40多年,也是題中之意。成為“世界第二”後,日本的經濟野心伴隨經濟實力開始膨脹。《托起日本太陽的人》等書籍成為暢銷書籍,其中的民族情感不言而喻。上個世紀80年代末,“東京地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新宿區地價可以買下美國紐約”、“索尼要買下美國好萊塢”等等訊息漫天飈飛,結果則是“泡沫經濟”崩潰帶來“失去的十年”,直至今天準備交出“世界第二”交椅。這讓中國更應考慮成為“世界第二”後的經濟走向,特別是要考慮平抑衝動,認識到中國的“世界第二”與當年日本的“世界第二”存在差距,看到以走向海外的汽車製造業為標誌的“日本製造”是與“世界第二”一起出現的,從而更有理性地發展,把未來置於可控性之下。
在爆出“中國GDP超過日本”之後,有一位讀者在《日本經濟新聞》網站留言抱怨日本媒體:“為什麼現在才報道,現在才讓日本人知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此前,你們所有媒體都在報道中國經濟的問題,預測中國經濟何時崩盤,現在突然報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會讓日本人失去信心的。”這個日本讀者指摘的問題,也給中國敲了警鐘。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的時候,如何全面、客觀地報道日本經濟,在報道日本“弱項”的同時,不忽視報道日本經濟的“強項”,尤為重要。要知道,GDP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歷史上中國就曾有三次GDP 超過日本的時候,如甲午戰爭前,中國GDP遠超日本,但中國在那場戰爭中還是失敗了。
如此看來,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之際,比瞄准美國準備摘取“世界第一”王冠更重要的,應該是不忽視自認為屈居“世界第三”的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