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去年9月,胡錦濤在廣東深圳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同志銅像敬獻花籃,表達對鄧小平同志的無限敬意和懷念。 |
中評社香港2月22日電/英國《金融時報》2月22日載文《漸進改革的五個誤區》,摘要如下:
隨著中國“兩會”的時間將近,如何推進改革又成了朝野熱議的話題。在當今中國,改革——這個中國人熟讀了三十餘年的名詞又到了需要重新認識的時刻,比如,什麼是改革,什麼是改革的對象,中國應該選擇怎樣的改革途徑,改革的代價如何評估,等等。在這篇文章中,我只想談談一個與迫切性有關的話題——改革會自動推進嗎?
中國經濟改革的漸進性特征,往往容易模糊人們對改革迫切性的正確認識,很多人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嘆——“在今天無法完成的事情,到明天就自然會改變了,過去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嗎?”但在這樣的觀念背後,其實有五個認識誤區存在。
第一個誤區:隨著產業經濟的發展和市場規模的擴大,市場經濟會自動、自發地成熟。
這種樂觀的“必然論”,在政界、學界和商業界非常流行。中國人都應該還記得整整十年之前,當中國加入WTO組織的時候,舉國上下都認定,從此往後,中國經濟將與世界全面接軌,市場化改革如滔滔江水,“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然而,近年以來,壟斷產業的強化,“國進民退”的卷土重來,權貴資本的汹汹之勢,宏觀手段干預微觀經濟的現象,卻愈演愈烈,自動、自發之憧憬,已然破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