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英國《金融時報》4月12日載文《“寬財政、緊貨幣”政策應該調整》,摘要如下:
伴隨著央行數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及政策利率,“緊貨幣”政策被日益落到實處;與此同時,財政政策繼續維持寬鬆。“寬財政、緊貨幣”雖被視為經典組合,但來自實體經濟層面的信息,卻顯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預警信號。或許是時候反省、調整這一政策了。
據認為,在這一組合中,“緊貨幣”是為了控通脹,“寬財政”是為了保增長。在保增長、控通脹的狹隘政策目標線內,“緊貨幣、寬財政”的政策組合被數次使用,幾乎成為政府調控經濟的基本招數。但事實上,從當前經濟運行狀況來看,“緊貨幣”並非通貨膨脹的對症之藥,“寬財政”則並無必要。
根據對不同行業的草根調查,這一政策組合已造成實體經濟內部的割裂。“寬財政”繼續支撐高投資,令其以22%的年增速增長,高於20%的歷史均值。投資推動的需求增長,促使采掘、鋼鐵、化工等上遊行業開足馬力,也促使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揚,構成通貨膨脹最重要的壓力之一。我們的分析顯示,赤字財政政策是通貨膨脹加速的重要原因。
而“緊貨幣”的實施(尤其是居於歷史最高水平的準備金率),在很大程度上斷絕了民營企業、小型企業獲得金融貸款的渠道。據銀行系統反映,貸款已經十分緊張,除最優質的老客戶(一般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國有大型企業)外,其他企業很難得到貸款;從民間金融的情況看,民間拆借的年利率已達到60%以上。如此惡劣的金融環境,對實體經濟打擊甚大。家用電器、紡織服裝、建築建材、交通運輸設備等下遊行業的調查數據顯示,被迫的庫存增加已經開始,行業景氣度下行。
而“緊貨幣”政策希望達到的目標——控制通脹,則未見成效。市場普遍預期,3月份通貨膨脹數據依然高企。本輪通貨膨脹的機理不同於2008年。當年,中國經濟過熱,GDP同比增速一度達到15%左右。在大量進口大宗商品的刺激下,石油、鐵礦石、銅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飈漲;同時需求也十分旺盛,以至於 CPI指數達到8.5%的峰值。現在的情況與當時截然不同。經濟運行正在從過熱狀況冷卻;CPI數值遠低於當年的8.5%,且漲價壓力主要集中在食品、能源等相對狹隘的項目上。同時,隨著下遊行業需求疲軟向上遊行業傳遞、2009年4萬億投資項目導致的巨額產能釋放,通貨膨脹在未來數月逐漸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將存款準備金率調升至20%的高位、將存款利率調升至3.25%,似無必要。對比而言,經濟全面過熱的2008年,存款準備金最高為17.5%,遠低於現在;存款利率最高為4.14%,比現在水平僅高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