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志介紹說,艦載機飛行員面臨的最大難關在起降階段。他說,陸上機場跑道在2000米以上,戰鬥機飛行員可以滑行400-500米才平緩起飛,而大型航母整個飛行甲板才300多米,因此必須依靠輔助起飛設備。以美國航母常用的彈射起飛為例,“尼米茲”級核航母的蒸汽彈射器在幾秒內可將艦載機從零加速到300多公里/小時的高速,這個過程中艦載機飛行員會承受幾倍於自身體重的過載,足以讓普通人出現視覺障礙。此外戰機被彈射出去後距離海面只有20多米,飛行員必須馬上調整飛行姿態,只要有一刹那疏忽就可能失控墜海。因此艦載機飛行員在起飛過程中有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
這種特殊起飛方式對艦載機本身的要求也很高,尤其是前起落架的結構必須加強,因為彈射起飛時牽引力都施加在前起落架上,滑躍起飛時滑躍甲板對前起落架也會施加很大的瞬間載荷。
而艦載機著陸的難度和危險度更大,統計表明大多數艦載機事故都發生在降落時。王明志說,陸地機場的跑道是固定的,而航母受自身動力和海浪的作用,不停地在前後、左右甚至上下做不規則晃動,這給飛行員降落增加了很大難度。更重要的是,艦載機降落同樣需要在很短的距離內完成,目前常規艦載機著艦主要是採用攔阻索裝置。攔阻索位於大型航母斜角甲板的中心線,一般設置3-4根,艦載機必須放下起落架和尾鈎,壓低飛機後部,讓尾鈎掛上其中一根攔阻索,讓戰機緊急制動。但與在陸地機場著陸時逐漸收油門的做法不同,艦載機飛行員需要把油門推到最大,因為一旦降落時未能鈎住攔阻索,艦載機需要有足夠的速度才能複飛升空,整個過程中飛行員必須時刻警惕。這還導致艦載機著陸的速度非常快,而為避開航母甲板上空的亂流,下滑曲線也更為陡峭,又意味著艦載機著陸時受的衝擊也更大。降落時艦載機前後起落架幾乎同時著艦,因此艦載機的著陸過程經常被形容為“拍”在甲板上,美國甚至多次發生飛行員在航母著陸時由於衝擊過大而折斷頸部的案例。
一名美國艦載機飛行員曾說,每次起降都是一次生死考驗。但也正因為如此,艦載機飛行員也擁有特殊的自豪感,美國還成立了以艦載機飛行員為主的“尾鈎”協會。王明志說,普通戰鬥機飛行員要通過500-600小時的飛行訓練才能執行戰鬥任務,而艦載機飛行員不僅要完成這些基本內容,還需要克服航母起降的種種困難,訓練時間遠長於此。因此艦載機飛行員訓練要求最嚴格,堪稱精英中的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