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8月21日,在利比亞班加西的自由廣場(后改名“烈士廣場”),數以萬計的利比亞反對派為自己得到的勝利歡呼。 |
中評社香港8月26日電(記者 黃蔚編譯報導)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倒台就在眼前,戰後重建問題隨之而來。美國權威雜誌《外交事務》刊登深度分析文章,將當下的利比亞和曾經有過類似情況的波斯尼亞、科索沃、伊拉克和阿富汗相對比,指出利比亞在戰後重建上有三大優勢和兩大劣勢。當反對派內部分裂等情況下,國際維和部隊或者歐美國家,應當適度介入。但由於社會管理機搆的缺失和參與性社會的不成熟,利比亞在重建道路上還漫長和坎坷。
文章表示,波斯尼亞、科索沃、伊拉克和阿富汗曾經都出現過這樣的局面,美國和盟國也曾插手“幫助”建立新秩序。由於以上地區情況各異,要更清楚地看到利比亞當前的問題,就需要比較他們這些國家在戰後重建上的各類不同,這包括國土大小、貧富差異、民族分佈,政治成熟等問題。
首先,國家建設需要巨大的資源補給,而國家的大小則決定重建所需要的努力。在眾多國家資源中,人口資源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利比亞的人口是波斯尼亞和科索沃的兩至三倍,但遠少於伊拉克和阿富汗。這表明利比亞的重建工作難度將介於之間:它會比波斯尼亞和科索沃的重建更加簡單,但是比伊拉克和阿富汗更加困難。
其次,利比亞相對波斯尼亞、科索沃、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更為富有,戰前人均收入超過每年$14000。不像另外的四個國家,戰爭和制裁並沒有對利比亞的經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利比亞恢復到戰前經濟水平的速度會快於另外四國。
再次,利比亞在種族、語言和宗教上也相對單一。雖然西部和南部少數人(約佔人口10%)講柏柏爾語,但他們從未要求獨立。利比亞反對派也能與其他派系和睦地協調合作。反對派武裝與西部力量合作,這顯示出利比亞的戰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並非是簡單地“東邊”發動“西邊”。如果利比亞戰後出現不同民族、地區、部落之間的競爭,它不會像阿富汗那樣爭奪權力和資源,也不會像波斯尼亞、科索沃和伊拉克那樣爭論自身的民族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