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任領導就換一種思路,同一領導的想法還老變,蘇聯的航母發展之路極其曲折
比起美國,蘇聯的航空母艦發展之路更為艱難曲折。
蘇聯政府及軍方高層對於是否建造航母,長期爭論不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個別決策者對航母的認識搖擺不定。
十月革命後不久,蘇聯海軍曾計劃將未完工的“伊茲馬伊爾”號戰列艦,改裝成能搭載40~50架艦載機的航空母艦。後來,蘇聯政府正式決定於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建造一艘航母,但很快這一項目就被取消。
1938年之後,當時的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提出:要在幾年內建造4艘航空母艦,並在1942年~1943年間建造出第一艘,甚至設計圖紙都已基本繪制完成。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和衛國戰爭,使得這一計劃再次付之東流。
二戰時期,蘇聯曾俘獲德軍一艘未完成的航母“格拉夫.齊柏林”號,後來卻下令將它作為靶艦。二戰後,斯大林關於發展航母的思想繼續變化著。他先提出到1956年,蘇聯海軍要建成12艘航空母艦。根據斯大林的提議,蘇聯海軍制定了一個計劃:在1945年~1955年的10年內,建造4艘大型航空母艦和4艘輕型航空母艦。
然而,斯大林很快又否定了這項計劃,並指出:蘇聯海軍重點實施近海防禦戰略,其主要任務是抵禦西方從海上進攻蘇聯本土,支援陸軍作戰,破壞敵人海上交通線。因此要重點發展水面艦艇和潛艇,而不是航空母艦。但沒過多久,斯大林又同意建造兩艘小型航空母艦。於是,時任蘇聯海軍總司令的庫茲涅佐夫急不可耐地對外宣布:航空母艦很快將動工興建。
可惜,斯大林突然去世,而上台的是信奉導彈至上論的赫魯曉夫,建造航母計劃再次被打入“冷宮”。
赫魯曉夫認為:航空母艦如同“海上活棺材”,完全是“海上移動靶子”,在核時代海軍將無所作為,從而下令退役和銷毀大批已建和正在建造的大型水面戰艦。
結果,堅持發展航母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被免職,大筆用於建造航母的經費被挪至發展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程轟炸機上。
直到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之後,蘇聯高層才深刻認識到,航母對於保護遠洋海上航線,以及探測和打擊處於遠海的美國戰略核潛艇的能力。
1964年,赫魯曉夫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上台,他提出有別於赫魯曉夫的戰略:既要準備打核戰爭又要準備打常規戰爭,並決定,在優先發展核武器的同時,把發展海軍放在突出位置。
自此,蘇聯海軍才開始“名正言順”地走上建造航母之路。1967年,蘇軍第一代直升機母艦首制艦“莫斯科”號在黑海艦隊列裝。1970年,第二代航空母艦“基輔”級航母開工建造。1983年,第三代航母第一艘“第比利斯”號開始鋪設龍骨。到1991年年底,蘇聯海軍先後共建造過9艘航空母艦。
然而,蘇聯的解體,使得多數航母命運凄慘:或提前退役,或轉賣他鄉,或拆毀賤賣。而繼承蘇聯主要海軍力量的俄羅斯海軍後來僅保留了一艘採用常規動力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並將其配屬在北方艦隊。
冷戰後的俄羅斯經濟實力急劇下滑,軍費大量被削減,因此俄海軍不得不從全球收縮。此後,俄海軍不僅未能再建新航母,甚至其僅存的一艘排水量6萬噸左右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也經常臥港休息。
不過,這些年俄羅斯經濟有所復甦,軍費也有所增加,加之普京和梅德韋傑夫格外重視海軍,使得俄海軍建造航母的熱情再度高漲。俄羅斯海軍司令弗拉基米爾.維索茨基曾多次信誓旦旦表示:下一步,俄海軍將設計和建造6艘滿載排水量5萬~6萬噸的核動力航母,並在該級航母上裝設蒸汽彈射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