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貿市場依然受限
在此次新加坡航展上,我國航空產品對外銷售持續走好。14日上午,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與中銀航空租賃私人有限公司舉行了20架C919大型客機簽約儀式,使啟動用戶增至11家,訂單數達到235架。
此外,包括運12、小鷹500、新舟60等民用飛機,也受到廣泛關注。多款軍用飛機,因性價比較高,附帶技術轉讓,不加政治條件,在展會上受到青睞。
據透露,已有5個國家派出飛行員試飛、評估“梟龍”戰鬥機,5年內其有望外銷300架。另有6個國家對“獵鷹”高級教練機進行了測試,預計年內將首次出口海外。一些中國航空產品的傳統客戶,還對“翼龍”、X200無人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些具有“中國龍”血統的創新產品能夠很快打開國際市場,不能不說“龍旋風”確是“勁風”,而非“虛風”、“幻風”!
然而,靜觀本屆航展的項目簽約和以往我國的軍貿情況,中國航空產品的外銷形勢仍不容樂觀。事實上,相比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的武器出口,按照中國軍工產業的規模,中國在世界軍貿市場中的份額比重實在偏低。分析起來,除去思想觀念、出口政策、體制機制和技術水平等原因,還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樹武器品牌。就像AK-47轉戰沙漠叢林、紅旗導彈打下U-2飛機、“愛國者”攔截“飛毛腿”、F-15空戰獲得26∶0的戰績一樣,揚名國際的武器品牌幾乎都是在實戰中打出來的。相對弱小國家向大國、強國購買武器,首選的當然是那些經過實戰檢驗,確實能用、好用的武器,猶豫的往往是未經實戰檢驗、尚在“評說”的武器。相比而言,俄羅斯和中國的新式武器,多數尚未接受實戰檢驗,樹立品牌還需努力。
二是拓武器市場。不把武器賣給自己當前敵人或潛在對手,是國際政治的一個不言準則。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其在國際政治中的霸權地位,假借“軍控”、“人權”、“地區均衡”等標準,基本上把持了武器賣方的壟斷市場。如此一來,像俄羅斯、中國這樣不符合所謂“標準”的國家,除了傳統的固定客戶,要想突破既有“禁錮”,難度很大。
美國賣武器,性能好,價格和綁定條件也高。價格、條件不合適,他不賣。甚至自己不賣,也不允許別人賣。即使允許別人賣,也必須是所謂“盟友”。比如,印度想買美國的飛機,但買不起又惹不起,想從俄羅斯買,美國又設法阻撓,印度只好在法國和英國之間作選擇。韓國希望購買俄羅斯的武器,但美國和日本綁在一塊兒連哄帶嚇,最後韓國只得就範。現在,韓國官員連談論購買俄羅斯武器都是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