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中美第四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日前在北京舉行,並取得了一定成果,加深和擴大了雙方協調的領域和共識。作為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中美間能積極合作和消解紛爭,對穩定國際財金環境,和促進全球經濟復甦都至為重要。
香港大公報刊登評論文章稱,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多年來都受到一系列紛爭熱點的困擾。幸而在建立對話機制後,雙方都能盡量把分歧控制,避免了因爭議而擦槍走火,引致雙邊關係受到過大衝擊。爭議熱點其實都耳熟能詳,美方要求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開放市場尤其金融業務,和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等,而最近還加入了國企的不公平競爭問題。
中國方面則要求開放高科產品輸華,和減低對中國貨物入口的壁壘限制等。中國特別強調不應把經貿問題政治化,並指出在增加入口、保護知權和匯率改革等多方面,情況都已有了顯著改善。
文章稱,上述的兩國經貿紛爭,其實很難得到根本解決,主要原因是受到美國的政經體制及爭霸國策制約,同時中國也有保護國家基本利益的底線要守住。顯然兩國在經貿爭議背後,都有國內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因素要認真考慮。例如放寬高科產品對華出口,美國便一直受到冷戰時代的技術封鎖和遏制中國崛起等思維影響,以至坐失不少商機。一是訂單讓了給日本和歐洲,二是促使中國建立自主開發能力,反過來增加了對美國產品的競爭壓力。明顯的例子之一是對超級電腦的輸華限制,基本上已無意義。
另一重要紛爭熱點是美國的保護壁壘。到近年這已不再是針對中國的廉價輕紡加工產品,而轉向具中高度技術含量的重化工產品,反映中國的出口結構轉型已初見成效。打壓中國消費品入口影響美國民生,而打壓中國資本貨品入口則可影響美國生產,反會削弱整體競爭力。但由於工會及部分商會等既得利益集團的壓力,美國政府亦難免要不斷出台「雙反」等壁壘措施,以限制中國貨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