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政客要“買”,“島主”要“賣”,政府要“租”,民間要捐款——在圍繞中國主權領土釣魚島問題上,日本國內近乎正在展開一場全民大合唱。這一系列注定是非法和徒勞的舉動,在日本國內官、民、媒體的合力炒作下,正將釣魚島問題日益複雜化。
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長期以來,日本對釣魚島的政策呈現“漸進式”特點,即制訂一個總體目標和路徑,然後尋找機會,分階段逐步推進,試圖以“小步快跑”的形式實現其希望的“實際控制”。石原慎太郎的“購島”計劃雖然可能與日本中央政府的計劃並不合拍,但總體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在提出後才會得到首相野田佳彥和官房長官籐村修等人的響應。
在非主權領土上進行所謂“地權交易”
從上世紀70年代迄今,統觀日本針對釣魚島的具體方案,日方通常不會有重大的“改變現狀”舉動,但會連續施展一些“小動作”,如在政策法律方面體現其“管理”(典型的是島嶼“命名”等),或是通過調查、考察等行為“體現存在”,又或是逐步加強在當地的“巡視”體制以逐步充實現地巡邏力量等。
值得注意的是,日方的政策每一步並不大,但具有連貫性,顯示出很強的計劃性和耐心。以釣魚島的“地權”問題為例。日本政府就是分為多步向前推進的:
首先,在上世紀,先後將土地產權售予古賀家,後又於70年代承認了古賀家與現任土地所有者栗原家的土地交易。當時圍繞釣魚島主權問題的爭議已經出現,日本政府當時的舉動應是有政治考慮的。
其後,日本總務省2002年與栗原家簽署了“租借”合同,以年租金2千餘萬日元的價格“租下”了釣魚島及南小島、北小島共3個島嶼,作為國家管理的特殊“私有地”。
此後,又在2010年宣佈要將釣魚島附屬島嶼中的個別島嶼“國有化”,當時曾引發了輿論熱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