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岩島事件發生至今,引發的波瀾仍未見平息。圖為5月2日,一位菲律賓漁民在馬尼拉灣工作。 |
中評社北京5月28日電/自4月10日至今,菲律賓在黃岩島海域挑起主權爭議已逾一個月,從最初兩國船只在黃岩島海域僵持,到後來菲方一再挑釁,各種傳言四起。從某種程度上說,黃岩島事件已發展成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菲兩國在南海主權爭端上“火藥味”最濃的一次。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稱,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中菲的距離似乎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遙遠。然而縱觀歷史,如果撇開領土紛爭和菲政客挑撥,卻發現現實或許並沒有那麼悲觀。中菲間密切的經貿和人員往來預示著,政客挑動的摩擦只會讓菲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只會讓兩個近鄰漸行漸遠……面對爭議,菲律賓究竟將作何選擇,我們拭目以待。
黃岩島事件一月有餘,引發中菲關係裂隙不斷:5月11日,菲僑民組織在馬尼拉等地發起反華示威遊行;我駐菲使館發出緊急通知,提醒在菲中國公民注意安全。與此同時,國內數家旅行社暫停赴菲旅遊項目。如同鬧劇般收場的反華遊行給兩國關係平添更多雜音。中菲關係由於阿基諾政府的挑釁跌至近年來最低點。那麼,作為南海近鄰的菲律賓,如今與中國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源自唐宋一衣帶水
中國與菲律賓本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
從商貿交流看,據考古發現,早在唐朝,中國商人就已踏上了菲律賓群島,中菲民間貿易在航海技術大大提高的宋朝達到了一個高峰。中國輸入菲律賓的瓷器做工精美種類繁多,被廣泛用於菲律賓人民的生活中,從菲律賓運往中國的貨物——珍珠、玳瑁、香料等“稀有物資”也同樣受到中國人喜愛。
由於地理上的鄰近,福建沿海地區的商人從一開始就是中菲貿易的“主力軍”,他們中有一些人在做生意的過程中逐步選擇定居菲島。到17世紀初,定居菲律賓的華人已超過1萬人,從最北的呂宋島到最南端的蘇祿群島,中國人散居在菲島各處,他們與當地居民友好相處,通婚相當普遍,以至於有華人估計今天菲律賓人口20%~30%有中國血統。
華人在菲律賓不僅不受歧視,而且與本地人已經融合到幾乎不分你我的程度。菲律賓很多姓氏有非常明顯的閩南語印記。在政治上,1946年菲律賓獨立後,就有馬科斯、阿基諾夫人、阿羅約和阿基諾三世四位總統在公開或私下坦承自己的華人血統。
早期中菲的政府高層交往同樣頻繁。中國明朝政府與當時分布在菲律賓群島的多個王國都建立了外交關係。明永樂十五年,蘇祿國東王率領一個300多人組成的大規模使團訪問中國,受到明王朝的隆重接待。使團在中國住了近一個月,不幸東王在回國途中病逝,明朝永樂皇帝予以厚葬,並賜其留在中國守墓的王妃、次子和三子以世代俸祿。如今坐落於山東德州的蘇祿東王陵墓已成為中菲友好的歷史見證,蘇祿王的後裔與當地人逐漸融合,至今還有一部分人生活在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