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解放軍未來大型戰略運輸機想像圖。 |
中評社北京8月8日電/環球網綜合報道,韓國軍事網站《Viggen軍事論壇》2012年8月7日發表文章,對中國國產重型運輸機的發展,以及俄羅斯運輸機教訓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儘管近日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稱中國將採購40架俄制伊爾-476重型運輸機,但受制於俄羅斯軍用運輸機方面的技術局限,以及中俄對運輸機的不停需求,中國日後將以裝備國產重型運輸機為主。參照中國目前的現實需求與技術基礎,中國的首款國產重型運輸機將類似美制C-17。而作為重要的技術參考,俄羅斯運輸機發展過程中的諸多教訓,將為中國重型運輸機的發展提供寶貴借鑒。
首先,俄技術局限與中俄需求不同使中國將立足發展國產重型運輸機。
據俄羅斯《紐帶》網8月5日的消息稱,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稱中國將採購40架俄羅斯最新的伊爾-476重型運輸機,其中包括4架伊爾-478重型空中加油機。對於已經習慣了俄羅斯散步假軍售信息的人們來說,這一消息本身的含金量並不高,可視作很久之前中俄簽訂的伊爾-76運輸機軍售合同的升級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近期服役的,以預警機為代表的高端軍用飛機中,俄式運輸機仍是無可替代的裝備充當平台。受中國日後將大量裝備類似預警機、大型電子戰機、空中指揮機等需要大量高性能重型空中平台的戰機影響,再加上中國陸軍需要進行遠程大規模機動的需求,中國必須裝備大量的重型運輸機。而從俄羅斯在重型運輸機關鍵技術上的局限,以及中俄兩國對運輸機不同的需求來看,日後中國將逐漸擺脫對俄羅斯重型運輸機的依賴,轉而研發並大量裝備國產的重型運輸機。
如果回顧蘇聯與俄羅斯的運輸機發展之路就不難發現,除伊爾-76運輸機之外,其他所有戰術與戰略運輸機均出自安東諾夫設計局之手。但正是伊爾-76運輸機的出現與大量應用,預示了蘇聯與俄羅斯在戰術與戰略運輸機上的技術局限。原因很簡單,從冷戰與後冷戰時期爆發的各種武裝衝突中不難看出,各種戰場運輸任務主要集中在遠程的戰略運輸與近程的戰術運輸兩類之中。美國的做法是在早期分別研發了用於戰術空運的C-130運輸機與用於戰略空運的C-5運輸機,而在運輸機技術的明顯提升之後,成功研發了C-17這款可有效兼顧戰術與戰略運輸的全能飛機。但俄羅斯的做法卻是在保留已無法有效進行戰術運輸的安-12運輸機的同時,研發一款作用類似C-17的戰術、戰略通用性運輸機,這就是伊爾-76。但從伊爾-76運輸機的實際應用來看,其性能上存在的較大局限,無法使其像C-17那樣運輸類似主戰坦克這種重型裝備進行遠程運輸,伊爾-76的作用實際上更像是一款加大的戰術運輸機。而蘇聯與俄羅斯對伊爾-76運輸機的倚重,實際上只是面對安-124戰略運輸機無法大量生產窘境時的無奈之舉。因此,對於迫切需要高性能運輸機的中國而言,伊爾-76這種從一開始就不很成功的設計即使在經過較大升級後,仍缺乏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