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後國務院組成部門將減至25個 |
中評社香港3月14日電/美國《僑報》3月12日載文《大部制改革成敗在於職能轉換》,摘要如下:
“習李”體制開局的第一年無疑將開啟有重大舉措的改革。按照本次“兩會”上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國務院正部級機構將減少4個,其中組成部門減少2個,副部級機構增減相抵數量不變,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由之前的27個減少為25個。改革方案,將在本次“兩會”上由全國人大表決後正式啟動。
這是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第七次政府機構改革,也是繼2008年胡溫之後第二次“大部制”改革,它無疑將在大陸的改革史上記下濃重一筆。首先,部門數量顯著縮減,且力度尤大,撤消了歷次改革中屹立不倒的“鐵道部”,清除了被輿論廣為詬病的改革死角;其次,機構改革的方案一改《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之名稱首次寫入“轉變政府職能”,即“簡政放權”,理清政府與市場、社會、公民的關係,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公民的歸公民,以往的機構改革,雖亦強調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但往往在僅有“改革”的主題之下,機構改革留給世人的僅是機構撤並、名稱變更。
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行政系統的合法性,即提升民眾對政府的認同。撤銷“鐵道部”,瞄准的是鐵路政企不分久被輿論詬病,壟斷服務頻被民眾吐槽;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針對的是以往食品、藥品監管在多部門多環節管理下卻問題叢生,食品安全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殤;重組國家海洋局,對接的是南海、釣魚島等爭端問題中在“九龍治海”情勢下,資源配置浪費、執法成效不力,中國在以往忽視海洋的發展戰略中造成的海洋主權遭遇空前嚴峻的挑戰。集中在民眾最關切領域的諸多改革,與“習李”強調的“密切聯繫群眾”相一致。
在中國上下“何以解憂,唯有改革”的政治共識中,此番行政系統自身的改革自然獲得外界期待。改革方案尚待表決,還未實施,判斷改革舉措未來的成效,就須要放到歷史坐標之中考察。此番改革,論其力度,與5年前那場一舉組建工信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人社部等數個大部門的大部制改革不相伯仲,那麼曾經被同樣寄予期許的改革,成效若何呢?
工信部還在經受改革的陣痛,原部長李毅中曾公開撰文表示,改革還在爬坡之中。而其內部多個不同機構被整合之後的職能重叠、推諉扯皮被廣為指摘。交通運輸部,民航系統、郵政系統還在經歷著歸並新系統之後的水土不服。住建部,房價調控不力,行政部門決策經受考問,而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工程的還未組建,又讓大部門的行政效能陷入尷尬。更有政府過度干預市場、行政審批過多現象仍然突出。改革的初衷,遭遇的是現實的老大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