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後,2013年3月,日本政府又聯合美國在日本東京召開首屆太空領域合作“統合性對話”會議,決定共同利用人造衛星對中國軍艦等進行監視。
據《西日本新聞》的報道,3月11日,日美兩國政府在東京就共同開發、利用宇宙空間召開相關會議,進行首次“統合性對話”。會後,日美發表聯合聲明稱,今後將以推進利用人造衛星監視中國軍艦、船只和朝鮮的可疑船只等為中心進行合作,明確要在安全保障領域相互合作,以增強日美同盟關係。
為什麼美國會很痛快地與日本達成太空合作的協議呢?有媒體透露,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太空偵察能力在亞洲數一數二,而且未來日本還有著更龐大的太空發展計劃。
據《環球時報》不久前報道,日本政府計劃從今年開始,用5到10年時間,發射6顆系統偵察衛星,以實現對全世界任何地方每天一次以上的拍攝和監視。
日本《產經新聞》的文章稱,這6顆新衛星包括光學衛星和雷達衛星。建立這一新衛星系統的目的是進行災害監測、地圖繪制、探查資源等,通過光學衛星與雷達衛星的組合,對全世界各個地點都可以進行拍攝。但軍事專家指出,日本竭力發展自己的高端衛星,軍事目的十分明顯。光學衛星和雷達衛星相搭配的模式,保證了實戰的需要。光學衛星受天氣狀況影響嚴重,而雷達衛星不受天氣影響,能夠穿透樹葉、偽裝網等,把掩體下的物體看得一清二楚。
目前,日本已擁有專門監視朝鮮導彈發射的情報搜集衛星。計劃發射的6顆新衛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日本的情報搜集能力,提前執行構築新衛星系統的計劃。據悉,由於受到日本國會1969年通過的“宇宙和平利用決議”限制,日本偵察衛星的圖像識別能力限定在1米,而美國的軍事偵察衛星圖像識別能力是15厘米。
今年1月27日,日本情報收集衛星“雷達4號”(識別能力在60厘米左右)在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成功。加上已在軌道上的“雷達3號”、“光學3號”和“光學4號”衛星,日本空中情報系統的“四星體系”已經完成。由此,日本的衛星情報監視系統終於能夠實現每天對地面特定地點至少進行一次拍攝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