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美國專家也不相信“反導”、“反衛星”之類的說法。路透社引述美國哈佛大學史密鬆天體物理學中心學者喬森納.麥克道爾的說法稱,中國發射的火箭將來有可能在類似軌道裝載反衛星裝置,但沒有證據顯示13日的發射是在測試這種能力。他表示,中國這次發射的火箭與美國空軍上世紀60年代為研究地球磁氣圈而發射的探空火箭相似。針對各方面猜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中國一貫主張和平利用外空,反對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
世界報報道,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介紹,在空間科學探測中,20公里以下的高度可釋放熱氣球探測,200公里以上的高度可通過衛星、飛船等航天器探測。探空火箭比探空氣球飛得高、比低軌道運行的人造地球衛星飛得低,因此是30-200公里高空的有效探測工具。此外,由於各種陸基探測設備只能在固定地點通過遙感探測對空間進行長期“間接觀測”,不能獲得“實地的第一手數據”,探空火箭就彌補了這一缺陷。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探空火箭主要用來實地探測外太空的“環境狀況”。在近地面空間,我們看不到空氣對流——風,但可以觀察“風向標”的擺動來確定某地區風的特征;在距離地面不同高度的空間中,環境並不一樣,大氣中的電離層,外太空中太陽粒子、隕塵等都對所在空間的環境有著巨大影響,如何確定這些“風”的特征,需要科學探測。比如今年4月5日,我國向200公里高空發射探空火箭,並散下1公斤鋇粉,由於鋇粉在太陽光照射下迅速電離,形成鋇雲,通過光學望遠鏡觀察鋇雲的變化,就能研究赤道區電離層的動力學特性,這是我國首次進行類似試驗。5月13日,探空火箭向1萬公里空間釋放鋇粉,則為研究這一高空磁層的動力學特征積累實測數據。研究不同層次空間的“風向”特點,這為火箭、衛星、飛船等的研製、應用及航空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參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