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4日電/美國彭博新聞社7月21日報道《數字能體現出什麼?在中國,從中看不出有太多內容》,摘要如下:
隨著在北京圍繞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和可持續性展開的爭論愈演愈烈,一種思想轉變正逐漸產生。中國一些最富有思想性的經濟學家越來越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高增長率的必要性表示出懷疑。
中國領導層一直非常重視該國的GDP數值。該國今年的增長目標是7.5%。未來幾年7.5%甚至7%的GDP增長率或將不可能實現。迄今為止,如此“華而不實”的統計數據都是因投資不斷迅速增加而得出的。如今,大量此類投資具有的經濟價值比債務的價值還要低,而中國已經歷了不可持續的信貸擴張。該國正面臨危險,容易受到無序調整的影響。
這種現象將無法持續。由於信貸增長必定會大幅放緩,GDP增長率無論如何都將遠低於7%。儘管如此,僅關注GDP增長率最終是錯誤的做法。中國若想成功地將經濟調整為一種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那麼真正重要的衡量標準應該是家庭收入中值的增長速度。
原因何在呢?想一想調整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吧。該國家庭消費比例僅占GDP的35%,令人吃驚。為了在10年內將這一比例提升至50%——顯然仍是世界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最低的比例——該國每年的消費增長率將必須超過GDP增長率近4個百分點。換言之,若GDP的年均增長率為7.5%,那麼消費增長率將需要超過11%。中國如何有可能鼓勵該國國民以如此快的增幅進行消費呢?實際上,如今中國的消費對GDP增長所做貢獻比2012年上半年還要少。
目前廣為人知的是,中國家庭消費在GDP中所占的極低比重是因該國家庭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極低比重導致的。該國家庭收入約占GDP的50%,屬於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為在提高這一比重的同時保持7.5%甚或6%的GDP增長率,將需要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經濟減速之際促使該國家庭收入實現猛增。而只有在出現極具危險性的債務持續飈升的情況下,這才有可能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