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4日電/今年“國際讀書日”緊鄰著“五一國際勞動節”,一“靜”一“動”,幾乎被晃過去了。但在宣傳造勢方面,“讀書日”沒有被忽視,各路媒體事先都有儲備,又逢莎士比亞誕辰,撫今追昔,借整版的篇幅說讀書這件事。其中不乏把世界各國普通百姓年閱讀量作比較,以色列人保持冠軍,俄羅斯人穩居前列。在亞洲,日本人領先,中國人……不知統計的依據是否可靠,即便如此,也不太令人振奮。
在所有商品中,書是性價比最高的,超值的,所謂“開卷有益”。你想,某個寫書的花上數年,或窮其一生,寫了本書,然後幾塊錢,幾十塊錢讓你買了去,實際上你就是用這點錢,買了他的經歷、他的思想、他的心血……然後你明白了很多事,知道了很多道理,學會了謀生的各種手段,最終成為一個有覺悟的人、高尚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能用掌握的知識自食其力,如果有可能還能造福於社會的人,你得占多大便宜呀!
回到題目上來。年度“讀書日”,各媒體請專家、作家、社會賢達照例推薦書目,瀏覽一下,所舉薦的書林林總總,包羅萬象,但其中惟缺涉及體育的作品。體育被放在文化中不應該有歧義,但對體育的文化創作卻一直是個弱項,特別是在中國。當然,會有人提出,不是有報告文學嗎?然後列出一長串的名篇:《揚眉劍出鞘》、《5•19紀實》、《中國姑娘》,特別是趙瑜的《兵敗漢城》“三部曲”。還有很多,像寫中國足球的一堆“揭秘”作品等等。但從純文學上講,這些作品離新聞題材和體裁更近,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報告文學”這一中國人自創的“文學”類別不再被提及,更多是以“紀實”這種有嚴格限定的寫作方式呈現。
當然,讀書也包括讀這類“紀實”作品,它們至少比那些動不動就呻吟的所謂“文學”要靠譜。但倘若我們的作家,寫手對體育停留在“紀實”、“傳記”這個幾十年未能向前邁出一步的一畝三分地中,真正的體育文學就不可生長。中國現在已然成了一個體育大國,強不強的另說,可我們能有幾部、幾篇像傑克-倫敦、歐-亨利、茨-維格……的作品,能塑造幾個他們筆下的人物,講述他們書中流傳至今的故事?連影都沒有。(來源:《中國體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