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中國可以說不》 |
中評社香港8月9日電/最近,《外交學者》刊登了幾篇探討中國外交背後民族主義的文章。這些文章都認為中國外交思維中存在一種貫穿始終的方面——即認為在歷經百年國恥後,中國能夠且必須勇敢地面對西方(特別是美國)。這種外交政策觀點並不新,類似的思想早在1996年《中國可以說不》一書中就有論述。
日本《外交學者》8月7日載文《“中國可以說不”效應》,文章說,該書中的許多思想,至今對中國外交思維有很大影響,無論是在民衆還是官方層面。它認為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陰謀反華,目標是阻止中國重拾昔日權力和影響力。過去20年,隨著外界日益認為中美在亞太(甚至遠至非洲大陸)進行一場影響力戰略競爭,這種看法變得日益普遍。
結果,中國人認為他們的國家是受害者,是想要從老牌國家爭取公平份額的全球影響力的獨孤鬥士。時至今日,“中國可以說不”的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情緒影響力——事實上,隨著中國實力增長,中國民衆對中國能夠、將會對外部挑戰說“不”的期望有增無減。相應的,北京力推重估那些美國已認為是常規(如對台軍售、總統與達賴喇嘛會晤)的問題。按照這種思維,北京以前接受此類侮辱,是因為那時太弱。現在,中國強大了,一切都不一樣了。
我們看過去5年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會發現,驅動政策的態度其實並未改變。改變的是中國實施民族主義外交政策構想的實力,而民族主義外交構想始終存在。在領土爭端問題上,這意味著中國現在擁有海、空能力,能夠增加對有爭議地區的巡邏,加之經濟和外交實力,可以忽視來自鄰國和美國的抗議。
美國分析家經常指出,中國承受不起與鄰國對抗,更承受不起與美國對抗。但從中國國內觀點來看,中國不得不挑戰美國和地區對手,特別是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地方。這一點有時遭到忽略。相比20年前,中國人如今對本國實力的自信大增,因此更加相信中國可以(且將會)說“不”。
對於這種外交務實與國內壓力之間的兩難,美國專家學者應不難理解,因為我們看到我們的政治人物在涉及美中關系時面對相同的困境。分析人士認為,美中關系穩定對全球繁榮至關重要,但最近一次美國政治人物承諾改善對華關系從而贏得選舉是什麼時候?中國領導人肯定在走類似的一條鋼絲,一方面需要和平,另一方面又需要在與主要戰略對手打交道時,表現出強硬和堅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