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拍攝的北約峰會現場。新華社發(北約供圖) |
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中國威脅”正在以某些方式被誇大,就像冷戰中的蘇聯威脅和“9•11”事件後的恐怖主義一樣。這對外交政策戰略來說適得其反,并會以危險的方式扭曲國內政治。
拜登更加關注所謂“中國威脅”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7月30日載文《警惕對華認知“威脅膨脹”》的文章,作者是美國杜克大學公共政策和政治學教授布魯斯•詹特爾森,文章說,毫無疑問,蘇聯威脅產生了一些有價值的影響。它讓一個又一個政府遵循外交官喬治•凱南提出的“耐心、堅定和時刻保持警惕的遏制”。它催生了北約,這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和平時期聯盟。它說服財政保守主義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修建州際高速公路系統。它幫助約翰•F•肯尼迪總統為美國登月注入活力。
但是,將這一威脅擴大到全球層面導致美國在當時被稱為第三世界的國家采取了一項又一項失敗的政策。在越南陷入戰爭泥潭,在伊朗和危地馬拉推翻了政府,其餘震延續至今。參與了印度尼西亞、智利和阿根廷的平民大屠殺。還有太多其他例子,既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也不支持美國人自詡的價值觀。在國內,麥卡錫主義像“一場巨大的、動蕩的飓風”。在政府、商界、軍隊、藝術和大學等領域,職業生涯被毀滅,公民自由遭踐踏。
現在是中國。在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任期內,對中國的“重視”開始加強。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大國競爭”要旨,比特朗普的大多數外交政策贏得了更多贊譽。在2020年總統競選中,特朗普和喬•拜登都試圖在中國問題上表現得比對方更強硬。
拜登在許多方面比特朗普更關注所謂的“中國威脅”。中國成為全面的五角大樓政策審查的基礎。它是初步情報審查中確定的“主要威脅”。它是《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的核心。它是6月份七國集團、歐盟和北約峰會上的主要議題。正如拜登在向國會發表的准國情咨文中所說,誰將“贏得21世紀”——中國還是美國,這是一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