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九歲的杜雨航(左)聚精會神地用積木搭建捕蠅草模型。(新加坡《聯合早報》) |
中評社香港8月5日電/姬妮•馮仍不知道她是否做對了。5年前兒子3歲時,她沒讓他像同齡孩子那樣去上密集的課外輔導班,但後來發現學前輔導不可或缺。對兒子來說,接下來的幾年是段痛苦的追趕過程,“學校老師默認所有孩子都已學會拼音和基本加減法,教學很快”。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8月4日載文《放過孩子們,中國父母厭倦世界一流教育系統》,文章說,“我的一個親戚沒讓她孩子上學前班,導致孩子因跟不上(小學進度)哭了一個月”,馮說,“當你看到數不勝數的這類現象時,就不敢不上補習班了。我周圍的父母有一個絕佳比喻:這就像在影院,第一排的觀衆站起來時,如果你不跟著這麼做就看不到電影”。
中國父母對孩子學業的焦慮,對規模龐大的課外輔導行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許多中國孩子來說,童年就是一條從未停止轉動的課外輔導班的傳送帶。而對中國的父母來說,這是一場成本高昂的時間管理噩夢,迫使其中許多人對組建更大家庭的想法望而卻步。
中國政府對此忍無可忍,已采取嚴厲整頓措施,要糾正這種源於資本(肆意)從學生和家長身上謀利的“慢性病”。分析人士說,新的社會議題更直接地反對那些加劇不平等的市場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