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飛新“飛豹”
按照慣例,五十多年來中國試飛院對每一種新機都配有型號辦公室,領導該型號的科研試飛全過程。
“飛豹”型號辦領軍人物是試飛院研究員馮北前,他是型號設計副總師、試飛總師。40多歲的關中小夥馮北前,1983年從西北工業大學火控專業畢業,在火控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在“飛豹”原型的試飛中,他就擔任火控系統的總管,曾經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新“飛豹”的改進主要體現在火控上,院里就點了他的將。與他配合的副總師是在飛行組織、火控試飛上有著深厚經驗的八十年代北航畢業的張德元。
因爲“飛豹”挂的都是新型導彈,所以在試飛中遇到了數以千計的問題。馮北前聯系著三個主機廠所、領導著數十上百個輔機廠所的跟飛組,在試飛一綫現場解决問題。試驗中經常出現小問題,需要抉擇和拍板,這個拍板中含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
那年夏天,關中的天氣很熱,“飛豹”試飛正緊,但某種彈的射程不够,精確度不高,型號辦、跟飛辦都很著急。在緊急會議上,幾十個人都眼睜睜地看著馮北前:小馮看著大家的眼睛,看著一根根曲綫和一組組數據,聽著大家的分析,腦海在閃電思考,想著該彈的整個設計和飛機的匹配,究竟是什麽影響彈的功效,是動力不足,還是打擊目標不准確?篩選,排除;再篩選,再排除。終于,他的思考歸結到一種數據上。這組數據不多,在整個系統中也不顯眼,但是這不顯眼的一環,有時候也會導致失敗。這時候只見他劍眉一掃,吭了一聲,會場馬上肅靜,大家都瞅著他。他說:“我認爲是這組數據欠缺,導致了這次問題。這組數據就說明該軟件還不成熟,需要更改。這種事我在老飛豹的試飛中曾經遇到,有關廠所也曾經記得,那時也是改了多次才獲得了成功。這次可能重複了這個事件,我建議,先在地面調試,再上天試飛。”
一錘定音,最後結果驗證了他的推斷。問題很快排除,導彈最終試飛很成功。對待邊設計、邊試飛、邊制造、邊裝備的新“飛豹”來說,這種抉擇在多年中經常出現。馮北前、張德元主持過無數這樣的會議,做過無數這樣的抉擇,“飛豹”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不斷前進。
過去型號飛機出了問題,只對跟飛廠所講現象,由他們解决,就是“no”。在多年的試飛中,馮北前、張德元兩個總師將其創新爲將“no”變爲“yes”過程。即除了說出故障現象外,還要講出自己對故障的分析和解决辦法,就是“yes”。這種方法後來也被試飛院推廣到別的型號,起到了一花催發百花開的結果:
那一年,馮北前克服了獨生女兒考大學、奶奶病重的家庭困難,面對試飛前綫一個個急促的電話,小馮最終還是沒能見老人家最後一面。
因爲“飛豹”許多系統都是重新研制的,軟件、硬件、匹配都要從頭做起,每一步都充滿著困難。某型導彈架在試飛中曾出現過掉到海里的事故,爲了分析問題的原因,馮總、張副總在天南海北召開過無數次數十個廠所參加的分析會。在會上有時候大家意見分歧,馮總、張副總作爲會議的的主持人,勸了這個,又勸那個,勸大家以國家利益爲准,從大局出發,最後終于找出了原因。
在火控武器試驗方面,馮總、張副總盡量發揮自己的長處,從導彈軌迹、彈著點等方面想辦法,在現場解决了很多問題:同志們都說:“這兩人的腦子就是特別靈,在火控方面你不管遇到什麽難題,只要給他一講,他清楚地當時就告訴你,不明白的,也會給你指條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