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進口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上裝備的施基利中程艦空導彈。 |
中程防空-“現代”級的附贈
(續)在跨越千禧前6天,1999年12月25日,人民海軍新艦群旗下增添了一位來自北鄰的壯丁;舷號136的俄羅斯“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杭州”號,一年後其姊妹艦“福州”號也建成服役。中外輿論度爲此幾近沸騰,幾乎所有的眼球都聚焦在它們前部的兩座四聯裝重型超音速“日炙”反艦導彈上,一時間“航母殺手”、“海上堡壘”之稱漫天飛舞,甚至連“中國威脅論”者都拿此說事。亂說紛紜之中,對于137艦上的兩座“無風”中程艦空導彈反應稍嫌冷淡,倒是當時的《簡氏防務》不失冷靜,評論說:“現代”級艦上的SA—N一7“牛虻”(北約對它的編號、代號)將使中國海軍具備艦隊區域防空能力。
“無風”(Shtil,也音譯爲“施基利”)艦空導彈屬于中程防空導彈,是陸基“山毛櫸”M1(SA-11)地空導彈系統的艦載型,采用單臂發射架,分別布置在艦艏和艦艉.每個發射架下存儲24枚導彈:彈長5 5米,彈徑0 4米,翼展0 8米,速度3馬赫,最大有效射程25公里,最小有效射程3 5公里,射高3~28公里,采用重達70公斤的高爆破片戰鬥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全程半主動雷達制導。不僅能攔截以330米/秒速度飛行的亞音速導彈,而且能攔截以2.5馬赫速度飛行的高速飛機和導彈,向同一目標發射2枚導彈時,對飛機的命中概率爲81%--96%,對反艦導彈的命中概率爲43%~86%,必要時還可以攻擊水面目標。該導彈反應極其靈敏,從雷達告警到導彈發射,系統反應時間小于20秒,可在極短的時間間隔內發射多枚導彈。
“現代”級兩艦入役前後,台海形勢一度緊張,東海釣魚島問題又起波瀾,人民海軍正爲反台獨軍事鬥爭積極戰備,主要研究海上封鎖作戰、登陸作戰、島確攻防作戰、打擊機動編隊等戰術戰法。可以看出,兩艦八役東海艦隊的意義,一是瞄准台海地區,二則爲東海威脅作有備之舉。如果從艦艇防空角度分析,盡管聲名和威懾力不如世界頂尖的美制“宙斯盾”顯赫,但“無風”的各項性能指標都遠遠超越台海對岸的美制“標准”I,即便在亞洲海域內也排得上靠前座次,使人民海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中程防空火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海軍艦隊防空能力的不足。再加上陸基海航戰機的協助,無論東海、台海有警,中國都有能力組成特混艦隊疾馳戰場,根據事態變化做出及時反應。
不過,進口軍艦畢竟數量太少,大量購進又嫌價格昂貴,同時一向崇尚武器裝備自主化的中國人也不滿足于僅僅從國外購買艦空導彈。在批准後兩艘“現代”級驅逐艦采購計劃的同時,也很快引進了相應的中程防空導彈技術,只不過這一次要安裝在國產驅逐艦上。從2002年5月開始,一款外形前衛的新型驅逐艦052B(“旅洋”級)出現在上海某造船廠上的船台上。或許是好久不見國產新驅問世,很快,國內外關于艦上VLS垂直發射系統的各種猜想天花亂墜,可就是沒人把它和單臂中程艦空導彈聯系在一起。因此,當單臂發射器出現在新艦上後,期望過高的國內軍迷大失所望。
然而,單就新驅艦空導彈本身而言,雖然有違衆望翹首的垂發設計,但單純詆毀絕對是一種誤讀,畢竟其技術是扎扎實實的硬指標:俄國外號爲“刺猬”,是“無風”的升級版(北約編號SA—N一12,代號“灰熊”),在射程和攔截掠海導彈能力方面有了進一步提高。該系統的作戰目標爲飛機、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戰術空射型導彈、直升機和無人機。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末段尋的導引頭,可進行慣性中段制導和數據傳輸彈道修正,動力裝置爲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彈長5.5米,彈徑0.4米,發射重量71O~720公斤,高爆破片戰鬥部重50~70公斤,采用雷達近炸和觸發引信;可承受30g的最大機動過載,最大有效射程40~50公里,最小有效射程25~3000米,最大有效高度22--24公里,最小有效高度5到15米,具備一定的反導能力。考慮到新驅上配置了6部照射雷達,可以同“現代”級一樣形成6個火力通道,可同時引導、攔截6個單獨目標。即便同歐洲最新型的“紫菀”15中近程防空導彈相比(最大速度爲2 5馬赫,反飛機射程0.7~30公里,反導射程8~10公里),這樣的指標也不落下風。
當兩艘新驅168、169艦下水服役後,陪同先後進口的四艘“現代”級驅逐艦(舷號從136至139),所構成的中程火力,再加上“海紅旗”一7的近程火力,如此完善的艦隊區域防空火力,亞洲海域內絕對不可小視:不管是東洋的“九十”艦隊,還是在南海直面東南亞某國剛剛成軍的蘇一27編隊,人民海軍都擁有毫無懼色的自信和資本,更何況還有海航的蘇-30空援——十年鑄劍,黃水海域內“近海防禦”的戰略任務終于完全勝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