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座型與並座型
1977年2月,中央軍委原常規裝備發展領導小組下達型號的研製任務,作為當時部隊現役裝備轟一5的後繼機,是空海軍共用的“通用型”飛機。西安飛機設計所按要求進行總體方案設計,採用雙人體制、串座型座艙布局,即兩名空勤人員在前後艙工作,前艙為駕駛員,後艙為領航員並負責武器投放、發射。1977年、1978年開了方案審議會、成品協調會。然後隨著工作逐步展開,技術上的步步深入,空、海軍要求的進一步具體化,矛盾就出來了,主要是:
空軍要對付的目標是大規模的裝甲集群和縱深防禦工事,然而此時的防空武器已經非常完善,幾乎沒有從高空突破的可能;因此空軍的“飛豹”需要作長時間的超低空高速飛行,而且要快速準確地投彈,達到這個要求二名飛行員之間的配合極為重要,因而空軍希望採用二名飛行員並列雙座布局。而海軍型的“飛豹”主要任務是攻艦,幾乎完全可以靠儀表完成,這使得後座電子設備複雜,因此海軍希望能能後座武器操作員留出盡可能大的空間,即希望採用串列雙座布局;投彈後要有較好的殲擊性能。
設計人員進一步調整方案強化殲擊性能,使飛行馬赫數M從原來的1.5加大到1.7,成為現在的“飛豹”。1980年8月,總參、國防工辦發文要求總師單位根據空、海軍不同要求,對飛機實行“一機兩型”的設計原則。1982年4月經原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批准,“飛豹”列為常規武器裝備重點研製項目,串座型先走一步,1979年進行了木質樣機審查,進入打樣設計階段}因此空軍一再要求加速並座型工作。1983年12月間,由航空工業部高鎮寧副部長主持,召開了空軍型並座布局的方案審查會,西安飛機設計所匯報了方案,提出了一些技術問題。因並座方案機身粗,阻力大,導致最大速度達不到戰技指標要求;並座的彈射救生方案還有難處。當時美國F-111戰鬥轟炸機是雙人並座,空勤人員彈射救生是把整個座艙連同飛行員一起彈射。我們如按常規彈射方式讓主駕駛後跳,後跳人員有挨先跳人員座椅火箭噴燒的危險;齊跳左右開花方案也考慮過,但是否可行要進行必要的試驗研究和技術攻關,要安排時間、人力和經費。當時座艙布置方式的研究上有很多矛盾:
1、串、並座型兩機同時開展工作,首先是人力、財力不足,戰線拉的長,擔心將顧此失彼,即使是把兩型機稍拉開一些研製進度,如1~2年,也難以解決這個矛盾。
2、首批用於定型試飛的有5架試驗機,各機的飛行試驗任務也難安排。有人主張並座型三架,串座型兩架,這樣很多同志認為其結果是兩種型別飛機的試飛周期都要加長,對整個工作十分不利。如若再增加用於定型試飛飛機的架數,則即有經費、人力問題,也有技術風險問題,一旦出現預想不到的技術問題,就會導致返工多,損失大。
3、還要特別強調的是經費。當時上邊定的總費用僅搞一型已很緊張,兩型同時幹,實在無法支持。
總之,“一機兩型”即同時幹串並座布局,矛盾很大,一時難以加快研製工作。1986年10月20日~22日由原總參裝備部五局、國防科工委六局負責同志組織空軍、海軍和航空工業部機關以及主機所、廠主管同志,開會討論“飛豹”飛機空軍型問題,兩天的工作取得了共識。即根據當時主客觀條件,只能是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把條件比較好的串座型5架機盡快幹出來,早日拿到手,取得一些經驗。對並座型暫時先開展些課題研究,創造條件,適當時機再幹。會後上報了討論意見,經正式批准執行。“飛豹”飛機研製工作的這種安排,歷史證明是對的,體現了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精神。串並座型問題的解決,可謂是飛機研製中首先解決的攻關項目。 |